不少人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一开始以为是普通肺炎,按炎症治疗了一阵子,病情却没好转,这时候要警惕,可能是肺癌里的 “伪装高手” 在作祟,它就是肺粘液腺癌。
它堪称肺癌里的“四不像”,影像上像肺炎、病理上难分型、基因上少靶点,却属于肺腺癌的重要分支,稍不留意就可能漏诊或误诊。
今天就从4个核心层面,带大家彻底认清这种特殊的肺癌,帮你避开认知误区。
■影像层面:CT上的“肺炎假象”最易混淆
肺粘液腺癌在CT上的表现,和普通肺炎高度相似,常被误当作炎症治疗。普通肺癌 CT多有 “毛刺”、“胸膜牵拉”,它却没有,反而呈肺炎样表现:大片模糊阴影、斑片渗出影,甚至有 “支气管充气征”,这些都是肺炎典型CT信号,易混淆。
更易误导人的是,部分患者用抗生素后,CT阴影会暂时缩小,让人以为炎症好转;直到阴影再变大、病情反复加重,才意识到可能是恶性肿瘤。
■病理层面:分型“模糊不清”,诊断难度大
和其他病理特征清晰的肺癌比,肺粘液腺癌的病理诊断堪称 “难题”。其癌细胞会分泌大量粘液,显微镜下粘液会掩盖癌细胞形态,干扰医生看清细胞结构、分辨类型,常无法直接归为明确病理亚型。
临床上,通常得额外做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这类检查,排除粘液腺癌样增生等良性情况并确诊。因此,它的诊断周期比普通肺癌更长。
■基因层面:少了“常见靶点”,靶向治疗受限
普通肺腺癌常检出EGFR、ALK等驱动突变,可通过对应靶向药精准治疗,效果较好。但肺粘液腺癌的这类突变率远低于普通肺腺癌:EGFR突变率不足20%,ALK融合率低于5%,不少患者无明确可靶向突变。
所以,多数肺粘液腺癌患者无法受益于常规靶向药,治疗更依赖化疗、免疫治疗或联合方案。
■治疗层面:对化疗敏感,但易复发转移
肺粘液腺癌常规靶向治疗受限,但对化疗初始敏感性较高,肿瘤多会明显缩小,不适症状能快速缓解,这是治疗积极点。不过其复发转移风险比一般肺癌高,除了肺内、淋巴结等常见转移处,还易转移至胸膜、腹膜,甚至远处胃肠道、卵巢。
因此,后续治疗需重视 “全身控制”,同时坚持定期监测,比如CT、肿瘤标志物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转移,尽早调整方案。
肿瘤科夏莉主任特别提醒:如果发现肺部阴影后,已经按普通肺炎治疗了2到4周,可阴影还是没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反复、越来越重,这时候千万别拖着,一定要及时去做进一步检查。只有尽早识别出它的 “真面目”,早点调整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耽误治疗时机。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受癌症肿瘤的困扰,想知道更多的治疗方案,可把病情报告发给我,为您逐一分析病情,让您在治疗路上少走弯路。
若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让更多人受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