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和肺结节是两种不同的肺部疾病概念,核心区别在于性质、定义及临床意义。
肺结节指肺部影像学检查(如CT)中发现的直径≤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阴影,可以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肺结节本身是影像学表现,可能是良性或恶性。良性肺结节常见于炎症、肺结核、真菌感染、良性肿瘤(如错构瘤)或局部纤维增生等,通常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对身体影响较小。恶性肺结节则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表现,但并非所有恶性结节都是肺癌,也可能是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肺结节中恶性部分的可能结果。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能力,会破坏正常肺组织及周围器官功能,威胁生命。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如腺癌、鳞癌、大细胞癌),不同类型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案差异显著。肺癌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肺结节与肺癌的关系在于:肺结节是影像学发现的异常表现,可能是肺癌的早期信号(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或直径>8毫米的实性结节),但更多肺结节为良性。临床通过结节大小、形态(如边缘毛刺、分叶)、密度(磨玻璃/实性)、生长速度及患者高危因素(如吸烟史、家族史)综合判断良恶性。良性肺结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观察即可;恶性风险高的结节需进一步检查(如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确诊肺癌后需手术、放化疗等治疗。
肺结节是影像学描述,可能是良性或恶性;肺癌是明确的恶性肿瘤。发现肺结节需科学评估,避免恐慌,也需警惕恶性可能,通过规范诊疗实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