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了,还是不会叫爸爸妈妈,跟他说话也没反应,总是一个人玩。”
“我家宝宝对小朋友一点兴趣都没有,别的孩子凑过去,他要么躲开,要么就哭。”
在贵阳六一儿童医院的发育行为科,任海波主任每天都会接诊许多有这样困扰的家长。她指出,虽然自闭症(也称孤独症)的表现复杂多样,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障碍,始终是“社交障碍”。理解这一点,是识别和帮助自闭症儿童的第一步。
社交障碍:并非简单的“性格内向”
任海波医生强调,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是一种源于神经发育层面的根本性困难,与普通孩子的“害羞、内向”有本质区别。它体现在社交的整个链条上,包括:
- 社交意愿缺乏或异常: 普通婴儿会本能地寻找母亲的脸庞,期待拥抱,但自闭症宝宝可能对人缺乏兴趣,甚至回避目光接触。他们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社交信号“接收不良”。
- 社交互动技巧困难: 他们难以理解并遵循轮流、合作、分享等基本的互动规则。不知道如何发起、维持和结束一个社交活动,常常显得格格不入。
- 共情与理解他人困难: 无法通过表情、语气、肢体语言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缺乏“心理理论”能力)。因此,他们可能在该悲伤的场合大笑,或者无法体会同伴的喜怒哀乐。
从细节识别:社交障碍的早期“警示灯”
任医生提醒广大家长,社交障碍在幼儿早期就有迹可循,抓住以下关键信号,对于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 眼神交流异常: 缺乏与人对视,或对视时间极短,眼神飘忽、回避。
- 呼名反应迟钝: 反复呼唤孩子名字,但他像没听见一样,不予理睬。(需先排除听力问题)
- 缺乏共同注意: 这是核心指标。例如,家长指向一个有趣的玩具,孩子不会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也无法通过指物、展示来与他人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 不会扮演游戏: 到了相应年龄,无法进行“过家家”等需要想象力和角色扮演的游戏,玩法单一、刻板。
- 情绪与情境不符: 难以根据社交情境表达或调节情绪,可能出现莫名其妙的笑或哭闹。
“很多家长最初发现的是语言迟缓,”任医生补充道,“但深入探究,根本问题往往出在社交动机上——他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想’或者说‘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语言和人交流。”
突破社交障碍,科学干预是关键
面对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任海波医生指出,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应围绕“重建社交桥梁”展开。
- 提升社交动机: 利用孩子喜欢的物品或活动作为奖励,创造他与人互动的需求,让他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 模仿能力训练: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从简单的动作模仿到表情、声音模仿,是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的第一步。
- 游戏介入法: 治疗师或家长通过地板时光、PCI游戏等模式,进入孩子的世界,在快乐的游戏中教会他们轮流、等待、合作和分享。
- 情景演练与视觉支持: 通过图片、社交故事等方法,预先教孩子在不同社交场景中该怎么做,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规则。
- 言语与沟通训练: 无论是口语还是使用沟通板等辅助工具,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孩子建立一套与他人有效沟通的系统。
任海波医生最后强调,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过程。作为家长和专业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社交障碍”这一核心,避免将训练重点仅仅放在认知或语言上。只有以社交为核心,用科学的方法和无限的爱心,才能一步步引导“星星的孩子”走出孤独的堡垒,搭建起与外界连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