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脾胃病分证治!教你针对不同问题选对治法

导读:今天学习中医调治脾胃的核心法则与临床应用。

调治脾胃的基本法则

以临床为中心,脾胃在治疗学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思邈曾提出:“五脏不足,调于脾胃”,则可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张景岳认为,“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脾胃)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又说:“凡欲察病者,必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周慎斋说:“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病证多端,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乃岐黄之正法也。”

调治脾胃是各种临证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明·龚廷贤说:“善调脾胃者,当惜其气(中气),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寿世保元》)《吴医汇讲》曰:“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临证指南医案》曰:“脾胃之病,寒热虚实,宜润宜燥,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至于调治脾胃本脏病证的基本法则,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温补脾胃之阳气

温补脾胃之阳气包括益气和升阳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以李东垣的“补土”学说为圭杲,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等为代表方剂。推广一步,则参考赵献可、张景岳等的“补火生土”学说,如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可为处方借鉴。

2.滋养脾胃之阴津

金元朱丹溪首先提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的观点。明·缪仲醇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然而,单纯脾阴虚证临床实难成立。高鼓峰说:“胃阴充足则思食”(《医宗已任篇》)。其后叶天士具体运用养胃阴的治法,近世从之。这是对温补学派片面性的一种补充,丰富了脾胃学说的治疗内容,代表方剂如麦门冬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中和理阴汤(吴澄《不居集》方:人参、燕窝、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等。养胃阴实亦兼补脾阴。

肾为胃关,张景岳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关则在肾。关之为义,操北门锁钥之柄”(《类经》)。高鼓峰说:“肾旺,则胃阴充足,胃阴充足则思食,当用六味饮加归芍养之”(《四明心法》)。冯楚瞻说:“补火者,生土也。滋水者,滋土也”(《冯氏锦囊》)。滋肾养胃,具先天赞化之功,而此法常被忽视。

3.攻下(消导)脾胃之积滞

吴崐说:“脾胃宜利而恶滞。”可参考张子和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的“攻邪去病”学说,对脾胃实证是一种主要治法,包括吐、下、消等内容。上焦大满大实以及中毒等危急证候,“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是一条捷径,可用一物瓜蒂散或葱根豆豉汤等。洗胃当然也是属于吐法的范畴。下焦实滞(包括腹水)以及某些急腹症,常宜应用下法,“通则不痛”“其下者引而竭之”,可用大承气汤、陷胸汤、神佑丸、三物备急丸等。胀满积聚,可消积导滞,“坚者削之”“中满者消之于内”,如枳实导滞丸、三棱消积丸、保和丸等均可师法。

4.疏理脾胃之气机

包括疏肝郁、升胆木、理脾滞、和胃气等内容,如叶天士所说:使“升降之机得宜···中脘自爽。”可用逍遥丸、四逆散、平胃散、二陈汤、旋复代赭汤等化裁。

以上的基本法则,可辨证参考应用。至于健脾利湿、补脾摄血、和胃降逆等具体治疗方法的应用,均可从上述基本法则中灵活变化,辨证施治。

著者积50余年的临证心得,形成了调治慢性脾胃病的基本学术观点,即益气,行瘀、和中。前两者是基于传统有效经验的理论概念:“久病必虚/及虚”;“久病入络/必瘀。”而后者是个人实践体会的创意,认为“久病必乱”,即气血滞涩郁逸。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动力/功能的障碍或紊乱。虚者益之,瘀者行之,乱者和之。治疗慢性脾胃病,益气、行瘀、和中(调气和血)三者,几乎是相须为用的,仅是在具体运作时掌握三者之间的侧重点和用药配伍增损而已,并 以和中为基本法,主张和为贵。以益气为主导,以行瘀为辅翼。主要的用药是:益气:黄芪、党参、茯苓、茅术等;行瘀:桂枝、莪术、苏木、三七等;和中:甘草、芍药、厚朴、枳壳等。芳烈破气,在所慎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脾胃病分证治!教你针对不同问题选对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