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骨质疏松4大结局已经不可避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上了年纪,很多人老是觉得腰酸背痛,以为是累着了,其实背后的问题可能比想象得严重得多。骨质疏松,不声不响地潜伏在骨头里,等到有一天,轻轻一摔,骨头“咔”的一声断了,才知道为时已晚。

有些老人甚至连摔都没摔,就因为骨头脆了,坐下去时用力大一点,就骨折了。这种病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健康“杀手”。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正常退化”,它是一种真正的慢性病,是骨头变得又薄又脆,钙质大量流失后,骨密度下降,结构疏松,就像干裂的树枝,一掰就断。

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骨头变脆是“自然规律”,可其实,科学早就把这个规律研究透了——65岁以上的人群里,女性患病率能达到50%以上,男性也有接近20%。最可怕的不是骨头变脆,而是它带来的四个严重后果,轻则改变生活质量,重则直接威胁生命。

1.脊柱变形、身高变矮

很多老年人会发现自己站不直了,镜子里的人驼着背、头往前探,肩膀耷拉着,整个人像压了100斤重的包袱。这不是“老相”,这是脊柱已经塌陷变形了。脊椎上的椎体本来是规则的,但骨质疏松以后,它像泡沫一样塌了,逐节压缩,整个脊柱弯曲变形。

这种塌陷是不可逆的,靠再多的按摩、贴膏药都拉不回来。有些老人明明没生病,但身高却悄悄少了五六厘米,这不是错觉,是骨头塌了。脊柱变形还可能压迫神经、影响内脏器官的排列,久了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不是不重视,而是真的不了解它的严重性。

2.慢性疼痛伴随终身

慢性疼痛是跟骨质疏松绑在一起的“死对头”。很多老人每天早上起来,腰背僵硬,腿脚酸胀,睡觉也睡不踏实,翻个身就痛醒。别以为是风湿,这是骨质疏松造成的骨骼微骨折。这种小骨折不会立刻让人瘫在床上,但痛感很持久,很钝,很烦人。

止痛药吃多了胃受不了,可不吃又整天难受,日子过得一点不舒坦。哪怕一动不动地坐着,骨头内部也在“吱呀吱呀”地出问题。长期疼痛不仅让人烦躁、抑郁,还直接影响食欲、睡眠,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会越来越差。慢性病可怕的不是“快死”,是“慢熬”。

3.病理性骨折,致残致命

最凶险的结局是病理性骨折,听起来就挺吓人。不是摔跤、碰撞才骨折,而是平地走路、打个喷嚏、下个楼梯,骨头自己断了。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髋部骨折最致命,1年内的死亡率接近20%。

髋部骨折以后,很多老人都站不起来了,有些甚至直接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仅是腿骨,手腕、脊椎、肋骨也常常出现问题,骨折以后再骨折,成为“骨折循环”。

最悲哀的是,有些骨折是没法治的,比如脊椎压缩性骨折,只能靠支具支撑、强忍疼痛,恢复期长达几个月,有的人一躺下就没法再起来了。

4.长期卧床,诱发多器官衰竭

很多人以为骨折顶多就是“修一修”,但对老年人来说,卧床才是最大危机。长期卧床,肺部容易感染,形成肺炎;下肢血流变慢,血栓风险增加;活动量减少,肌肉迅速萎缩,甚至连吞咽和排便的能力都退化。

研究显示,长期卧床3个月以上的老人中,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比例接近30%,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骨头问题”,而是全身系统都跟着崩了。住院治疗期间,感染、压疮、营养不良接踵而至,老人往往还没从骨折中恢复,就被其他并发症击倒了。

骨质疏松不是靠“补钙”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系统干预。很多人把钙片当万能药,一吃十年,却根本没解决问题。骨质疏松诊断靠的是骨密度检查,不是凭感觉。骨密度T值≤-2.5,就是骨质疏松了。

但大多数人压根没做过这个检查,一直在“盲修瞎补”。吃进去的钙,如果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帮助吸收、没有规律的负重运动促进骨生成,很多都白白排出了体外。骨头需要的不只是“材料”,还需要“工人”去把材料建造成实实在在的骨组织。

有人说老了怕啥,反正人生也过得差不多了。但真正经历过骨质疏松带来的痛苦的人才知道,那种慢慢被折磨、一点一点失去生活能力的过程,比死更难受。原本还能自己下楼买菜、出门遛弯的,忽然间需要别人搀着、抱着,心理落差巨大。

有些老人会因此变得极度自卑、拒绝社交,长期抑郁,身体状况更一落千丈。骨质疏松不仅毁身体,也毁掉了一个人的生活尊严。家人再怎么照顾也代替不了一个人想要自由行动的渴望,这点只有走到那一步的人才明白。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7000万患有骨质疏松。按照目前老龄化速度,到2030年,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翻番。骨折造成的医疗开销巨大,平均一个髋部骨折手术花费超过5万元,加上后期护理、复健,很多家庭几乎倾家荡产。

这还是不算情绪和时间成本的情况。更麻烦的是,骨质疏松是个“沉默杀手”,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出现明显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所以不是怕老,是怕老了之后才发现很多病早就来了,只是一直没人提醒。

从年轻开始防范,是最靠谱的策略。三十岁之后,骨密度达到高峰,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女性在更年期后,骨量流失加速,短短几年就能骨头“空”掉一大半。

如果不提前储备好“骨本”,到老年就像银行没钱一样,想提都提不出来。饮食、运动、生活习惯,每一样都得盯牢。特别是戒烟限酒、增加日照时间、规律作息,这些看起来“老生常谈”的东西,其实才是骨头健康的根本。

别等到驼背、变矮、疼痛、骨折全来了才后悔。骨质疏松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的,它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发展出来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在体内默默堆积,直到最后压垮整个人。

老年人不是注定要“躺平”的群体,保持骨骼健康,是维持晚年生活质量的核心。真正让人怕的,不是骨头断了,而是断了以后,再也站不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2):979-1006.

[2]刘湘源,刘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2):120-125.

[3]马超,李晓明.骨质疏松症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24,38(1):64-68.

[4]郭亮,王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25(4):289-293.

[5]孙红,张宁.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5):128-13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骨质疏松4大结局已经不可避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