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同样的困惑:是不是一吃主食血糖就升?是不是必须戒掉所有碳水?其实不然。馒头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它的升糖速度和搭配方式。
所谓升糖指数(GI 值),本质上是用来判断食物引起血糖上升快与慢的一项指标。GI 值越高,不仅血糖上升的速度会越快,给胰岛带来的压力也会越大。
比如,馒头的GI值大约是70,糙米饭是55,全麦面包只有50。听上去差别不大,但血糖反应曲线却完全不同。
更糟糕的是,当馒头搭配高脂肉类、精制小菜或含糖饮料时,血糖上升速度几乎是单吃馒头的两倍。
真正让血糖不稳的,不是“吃”,而是“吃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食物,往往才是糖友们最大的健康陷阱。想要血糖稳定,有五样东西,能不吃就不吃。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吃糖果、不吃蛋糕就没问题,但实际上,饮料才是隐藏最深的“甜蜜杀手”。8 块方糖的糖量,差不多就是一瓶 500 毫升果汁饮料的平均含糖量,后者高达 40 克。
当糖进入人体后,只需短短 10 分钟,血糖就会出现迅速飙升的情况。若一个人每天固定喝一瓶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概率将比普通人群高出 26%。
即使是标榜“无蔗糖”“低糖果汁”的饮料,也往往含有果葡糖浆或人工甜味剂,它们同样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建议最安全的饮品是温开水或淡茶,若实在想增加口感,可加几片柠檬或薄荷叶调味。
第二种是精制面粉制品。很多人早餐离不开包子、油条、饼干或白面馒头,这些都是高升糖食物。精制面粉去掉了麸皮和胚芽,膳食纤维大量流失,淀粉分解得更快。
同样重量的精白馒头比全麦馒头引起的血糖峰值高出约30%。而且当这些食物被油炸或加入糖、奶油时,升糖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
糖尿病患者若长期以白面为主食,容易造成血糖波动频繁、胰岛负担加重。建议可用粗粮替代部分白面,比如燕麦粉、荞麦粉、玉米粉或糙米粉,不仅能延缓消化吸收,还能提升饱腹感。
第三种是高油脂煎炸食品。糖友常盯着糖,却忽略了油。高油食物会减缓胃的排空进程,进而让餐后血糖持续维持在高位状态。
研究发现,经常食用油炸食品的人群,2型糖尿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61%。油炸食品里不只有反式脂肪酸这一问题成分,它还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对糖友来说,更危险的情况是:如果同时患有高脂血症或脂肪肝,吃油炸食物会让肝脏代谢负担更重,血糖也会更难控制。建议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焯,每日食用油不超过25克,大约相当于两勺。
第四种是腌制食品。很多老年人爱吃咸菜、腊肉、香肠这些“下饭神器”,但它们对糖尿病患者无异于“隐形炸弹”。腌制食品中含钠极高,还含有亚硝酸盐、防腐剂等添加成分。
过量钠不仅会升高血压,还会削弱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控制困难。长期高盐饮食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比低盐饮食者高出0.3个百分点,虽然数字看似不大,却足以影响病程。
医生建议,糖友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尽量少吃腌菜,多用新鲜蔬菜代替。
第五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隐形糖”——调味酱料。番茄酱、烧烤酱、沙拉酱、甜辣酱等,几乎每一勺都藏着8克糖。很多糖友在炒菜、蘸料时不知不觉就吃下几十克糖分。
成年人每日游离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但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人群平均摄入量常常超过两倍。
与其依赖调味酱,不如用天然香料提味,如柠檬汁、醋、蒜末、胡椒粉等,既能提鲜,又能避免多余糖分。
除了避开这五种食物,糖友们还要明白一个关键点:完全不吃主食同样是误区。馒头虽升糖快,但它提供了身体所需的基础能量。若长期拒绝碳水,会造成低血糖、疲劳、甚至记忆力下降。
关键不在“戒”,而在“配”。研究表明,当主食与蔬菜、蛋白质同食时,血糖上升速度会降低约35%。
吃饭顺序也能起到关键作用,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可显著减缓血糖上升。简单来说,不怕馒头甜,就怕吃得乱。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吃得糊涂。很多人把糖尿病当作“甜食病”,一味节食、拒绝主食,结果反而导致营养不均衡、代谢紊乱。
真正科学的控糖方式,是懂得取舍:少一点糖、少一点油,多一点粗粮、多一点菜。医生总结道:“糖尿病不是吃坏的病,而是吃不对的病。”
健康的管理,从不靠极端。少喝一杯饮料、少蘸一勺酱、多动几步路,都是稳血糖的良药。记住,饮食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场与身体长期和解的过程。
若血糖波动大或合并其他慢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遵医嘱调整饮食与药物。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心态平稳,才是让血糖真正听话的关键。
健康,其实藏在每天的三餐里。吃得明白一点,身体就能轻松一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