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脱脂牛马”一词风靡网络,指的是白天上班晚上减肥的打工人。从中医视角看,健康体重管理不仅是管理体重秤上的数字,更是要提升整体健康素养,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原文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中医健康观的核心,健康体重是“阴平阳秘”在身形层面的体现,而非单纯数字下降。
其实,抓住工作中的碎片间隙,结合中医智慧,就能悄悄开启瘦身模式,轻松实现“脱脂”目标。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生活化调理”,办公室碎片时间恰好符合“见缝插针、循序渐进”的调理原则,避免因“过度干预”(如暴汗运动、极端节食)打破身体平衡,更易长期坚持。
一、寻根溯源:探索“打工人”发胖的核心原因
办公室人群发胖的核心问题并非单纯“吃得多、动得少”,而是长期久坐导致“气机郁滞,脾失健运”。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脾主肌肉,久坐不动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聚而生湿,湿聚为痰脂。同时,“久坐伤气”,长期久坐还易致“肝郁气滞”,气机升降失常,不仅影响脾胃运化,还会致水湿代谢受阻,基础代谢速率变慢,双重因素叠加久之则加剧肥胖。
因此,中医瘦身的关键不是“饿肚子”或“猛运动”,而是通过“调畅气机、健脾祛湿”,让身体恢复正常代谢节奏——这恰好能利用办公室的碎片时间实现。
调畅气机可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与全身气血运行,促进痰湿代谢;健脾祛湿能增强脾的运化能力,从根本上减少水湿痰脂生成,二者相辅相成,且碎片时间的轻量调理(如按揉穴位、简单运动)可避免“猛运动”耗气、“饿肚子”伤脾,更契合中医“温和调理”的原则。
二、2个“5分钟碎片动作”:通经络、促代谢
(一)工位按揉“瘦身穴”:每天3次,消水肿、促循环
利用接电话、收发文件的间隙,按揉身上的“减脂开关”,既能缓解疲劳,又能刺激经络,加速代谢。
中医认为“经络通,气血行”,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按揉“瘦身穴”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调节对应脏腑功能(如三阴交调脾、天枢穴调肠),从而达到消水肿、促代谢的效果,且无需额外空间,适配办公室场景。
1.三阴交穴
(1)定位方法:内踝尖上3寸(约4横指),胫骨内侧后缘,中医“寸”为“同身寸”,3寸即本人四指并拢(食指至小指)的宽度。
(2)简易取穴:以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点处即为该穴。
(3)按揉方法: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穴位,力度以微微酸胀为宜每次1-2分钟,每日3次,按揉穴位出现“酸胀感”为“得气”表现,“得气则效彰”,是穴位刺激起效的关键信号。
(4)适宜人群: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同时为足三阴经交会处,刺激该穴不仅健脾利湿,还可同调肝脾肾,加速代谢。
2.天枢穴
(1)定位方法: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约3横指),2寸即本人三指并拢(食指至无名指)的宽度,或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2寸即两拇指宽度叠加。
(2)简易取穴:脐中左右两侧三横指处即为该穴,取穴时可站立或坐直,双手自然放于腹部,掌心对着脐部,手指向两侧展开,三横指末端(食指或无名指)所指位置即为天枢穴,避免因坐姿弯腰导致腹部褶皱影响定位。
(3)按揉方法:双手拇指同时按揉两侧,每次1-2分钟,每日3次,按揉时可配合呼吸,吸气时轻轻按压,呼气时缓慢放松,力度以“酸胀不疼痛”为宜,避免用力过猛按压腹部脏器(尤其饭后半小时内按揉需减轻力度),保护肠胃安全。
(4)适宜人群: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要穴,是大肠之募穴,有通调肠腑、理气消滞之功,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天枢作为大肠募穴,直接反映大肠功能状态,按揉可“直通大肠”,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对腹型肥胖、餐后腹胀者尤为适宜。
(二)起身“踮脚扩胸”:每小时1次,补阳气,通气血
每小时起身做1分钟“踮脚扩胸”动作,能舒展少阳、太阳经气,促进全身气机流通,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躯干两侧、上肢外侧中部;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躯干后侧、上肢外侧后部。
踮脚扩胸动作中,踮脚拉伸下肢后侧(足太阳膀胱经),扩胸舒展上肢外侧(手少阳、手太阳经)与躯干两侧(足少阳胆经),故能同时疏通多经经气,强化经络舒展。
1.动作要领:
双脚与肩同宽,踮起脚尖时双手向上举过头顶,落下时双手向后扩胸,配合深呼吸(踮脚时吸气,落脚时呼气),踮脚时尽量踮至脚尖完全离地,脚跟抬高,双手举过头顶时掌心相对,拉伸腋下与腰部;落脚时双手向后扩胸,尽量打开肩胛骨,感受背部肌肉舒展;呼吸配合可“以气导形”,吸气时引阳气上升,呼气时促浊气下降,增强气机升降调畅效果。
2.中医原理:
踮脚能刺激足底涌泉穴,激发肾气;扩胸能舒展胸腔,舒展胸胁,调畅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气机。
肾气充足、经气畅通,代谢功能自然改善,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井主心下满”,刺激该穴可激发肾中阳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充足则全身温煦推动之力增强,促进代谢。
“胸胁为少阳经所过”,扩胸舒展胸胁可直接疏解少阳经气郁滞(长期久坐易致胸胁气机不畅),同时手三阴经(肺、心、心包经)、手三阳经(大肠、小肠、三焦经)循行于上肢与胸腔,扩胸可推动这些经络气血运行,改善心肺功能(心主血脉、肺主气,气血运行通畅则代谢加速)。
三、办公室“食疗小技巧”:不挨饿,调脾胃
(一)用“健脾祛湿茶”代替奶茶,避开“热量炸弹”
办公室人群常喝奶茶、咖啡,都是热量极高的饮品,十分容易让人发胖,奶茶多含高糖、高脂(如植脂末),高糖易致“湿浊内生”(糖性黏腻,碍脾运化),高脂易致“痰脂堆积”;咖啡性温燥,长期过量饮用易耗伤脾阴(脾阴不足则运化无力),且部分人喝咖啡易致上火出现失眠、烦躁,进一步影响代谢。可以利用起自己的保温杯,泡一杯“健脾祛湿茶”。
1.原料组成:
茯苓10克、炒薏米10克、陈皮5克(提前用清水冲洗干净),薏米生用偏寒凉,易伤脾阳,炒制后可减其寒性,增强健脾之力(“炒香入脾”);茯苓选“白茯苓”,以增强健脾利湿功效;陈皮选“三年陈”,其理气燥湿之力更和缓,避免新陈皮过燥伤阴。
用量按“茯苓:炒薏米:陈皮=2:2:1”配比,符合中医“健脾为主、祛湿为辅、理气助运”的配伍逻辑,确保功效平衡。
2.制作方法:
用刚烧开的沸水冲泡,加盖焖泡10-15分钟,使原料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陈皮的挥发油、茯苓的多糖);可反复冲泡2-3次,至茶水颜色变浅、味道变淡,避免原料浪费;冲泡前冲洗原料可去除表面浮尘,不影响药效。
3.适宜人群:
茯苓甘淡平,健脾宁心利水;炒薏米甘微寒,健脾渗湿;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适合脾虚湿盛体质,表现为身体困重、腹部肥满、大便黏腻者。
(二)吃老祖宗严选“低卡小零食”:缓解饥饿,不堆脂肪
上午10点、下午3点是嘴馋的“高峰期”,上午10点(巳时,脾经当令)、下午3点(申时,膀胱经当令)为人体气血运行的“过渡时段”,上午巳时脾运化早餐后需补充能量,下午申时阳气渐降、气血易不足,均易出现“饥饿感”。
此时选择低卡健脾零食可“顺势养脾”,避免因饥饿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如饼干、薯片)碍脾运,符合“顺时饮食”原则,此时可以把饼干、薯片换成“低卡健脾零食”。
1.蒸山药: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蒸制后更易消化,饱腹感强,建议选“铁棍山药”,其淀粉含量适中、黏液蛋白丰富,健脾养胃功效更强。
蒸制时间约20-25分钟(至筷子能轻松插入),避免过生(不易消化)或过烂(口感不佳);每次食用量约100-150克,既能提供饱腹感,又不增加脾胃负担。
2.烤南瓜子:
南瓜子甘平,归胃大肠经,有利水消肿之功。每天吃1小把(约10克),可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注意事项:零食也应适量,避免过食碍胃,适量即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50克(山药)或10克(南瓜子),每日零食总热量控制在100千卡以内;过食易致“食积”(如腹胀、嗳气),加重脾胃负担。
四、注意2个“避坑点”:别让小习惯毁了瘦身
(一)忌久坐“跷二郎腿”:避免气血瘀滞
很多人久坐时喜欢跷二郎腿,这不仅会使脊柱受力不均,骨盆倾斜,从中医角度看更会阻碍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气血循行。因此在必须久坐时,应尽量保持双脚平放地面,膝盖与髋关节呈90度,每半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做简单的伸展运动。
(二)忌熬夜“补工作”:熬夜伤阳气、降代谢
《黄帝内经》言:“人卧则血归于肝”“阳气者,烦劳则张”,熬夜不仅耗伤肝血,易致气血亏虚,更会使阳气不得潜藏,长期熬夜则导致肝胆排毒减缓、脂肪堆积、代谢紊乱。如果经常熬夜加班,即使白天再努力运动、控制饮食,减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建议尽量在晚上10:30前入睡。
小结:
中医体重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脱脂”,而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畅通气血运行,达到“形与神俱”“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健康的减重,我们留意的不仅仅是体重秤上的数字,更应关注整体健康素养的提升。当身体内部气血充足、五脏和谐平衡,体重自然会回归正常区间,你也能成为精力充沛元气满满的“健康打工人”!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卢彦琳 李心雨 向美燕 罗易云 符逢春 孙贵香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