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揭开癌痛迷雾!中医外治法助您缓解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癌痛多采用止痛药治疗,但伴随胃肠道副作用、药物依赖、中毒风险。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科简小兰副主任医师介绍,中医治疗中的外治法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为癌痛管理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法。

多因素引起癌性疼痛

1.肿瘤直接侵犯:是最常见的原因。肿瘤生长、浸润,压迫或侵犯周围的神经、骨骼、血管或内脏器官,从而引发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且可能逐渐加重。

2.治疗相关疼痛:术后切口痛、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手足麻木、刺痛)、放疗导致的局部组织炎症和纤维化,都可能成为疼痛的来源。

3.身体衰弱与炎症:患者身体虚弱,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是“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并存。同时,肿瘤释放的炎症因子也会持续刺激痛觉神经。

4.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恐惧、对未来的焦虑、抑郁情绪等,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痛阈,使得疼痛感被放大,形成“疼痛-焦虑-更痛”的恶性循环。

(▲AI图)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优势

中医外治并非简单地“止痛”,而是从整体出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针对病因而治,通过皮肤、经络、腧穴等将药力或物理刺激直达病所,避免口服药物对脾胃的损伤。

作为癌痛治疗手段之一,中医外治法具有靶向明确、全身副作用小、能与现代镇痛技术结合的优势,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食欲和精神状态,打破“疼痛-焦虑-更痛”的恶性循环,实现“1+1>2”的效果。

癌痛的中医外治“武器库”

1.中药外敷法

(▲AI图)

①方法与功效:

将具有活血化瘀(如川芎、乳香、没药)、行气止痛(如元胡、木香)、清热解毒(如冰片、芒硝)、软坚散结(如生南星、生半夏)等功效的中药研成细末,用醋、酒、蜂蜜或蛋清等调成糊状,外敷于疼痛部位或相关穴位。

此法通过皮肤吸收,局部药物浓度高,能疏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消除肿胀和炎症,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目前有很多成品中药止痛贴敷,既保证疗效,又方便使用。

②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引起的局部疼痛,如胸胁痛、腹痛、骨转移痛以及术后疤痕痛。

③禁忌证:皮肤有破损、溃烂、湿疹或过敏体质者慎用;敷药后若出现剧烈瘙痒、红疹应立即停用。

2.针灸与穴位按压法

(▲AI图)

①方法与功效:

针刺:选取如足三里(健脾益气)、合谷(镇静止痛)、内关(宽胸理气)、阿是穴(疼痛点)等穴位进行刺激,能有效调节神经功能,缓解痉挛,释放内源性止痛物质(如内啡肽)。

艾灸:对于寒性、虚性疼痛,用艾条熏烤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鼓舞阳气。

穴位按压或配合止痛贴敷:患者可自行或用止痛贴刺激穴位,适用于轻度疼痛或作为日常保健。

②适应症:针刺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癌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艾灸适用于体质虚寒、畏冷肢凉的患者。

③禁忌证:有出血倾向、血小板极低的患者慎用针刺;肿瘤局部及大血管处不宜直接针刺;高热、实热证患者不宜艾灸。

3.中药熏洗与溻渍法

(▲AI图)

①方法与功效:将中药煎煮后,利用其升腾的蒸汽熏蒸疼痛部位(熏洗),或用纱布浸透热药液后湿敷(溻渍)。此法结合了热疗与药疗的双重作用,能深度放松肌肉,温通血脉,对于四肢关节疼痛、化疗后手足麻木效果尤佳。

②适应症:四肢骨转移痛、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手足麻木、疼痛)、淋巴水肿。

③禁忌证:感觉迟钝的患者需注意控制温度,防止烫伤;皮肤破溃处禁用。

4.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AI图)

①方法与功效:通过专门仪器,将中药有效成分在电流的作用下,精准、深层地导入到病灶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镇痛效果更强、更持久。

②适应症:各种深部组织疼痛,如腹腔、盆腔的癌痛。

③禁忌证: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禁用;对电流敏感者慎用。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三科王华中主任提醒患者朋友:务必在正规医院的中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体化外治方案,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三科 简小兰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揭开癌痛迷雾!中医外治法助您缓解癌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