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的时候,他爸打我;现在他长大了,也开始打我……”
冯梅主任的诊室里,小齐妈妈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到震惊。
可旁边小齐却立马反驳道:“哪有家长跟医生说这些的?让别人说我闲话、针对我,你就满意了?”
图片来源《虎妈猫爸》
很难想象,这番话出自一个17岁的高中生之口。随后妈妈告诉冯主任,一年前的小齐,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那时的小齐,是街坊邻里口中的 “懂事孩子”,几乎不用家长操心。
然而,就在学业稳步提升的时候,小齐的情绪却突然 “拐了弯”。
写作业时,突然摔开书本,把头埋在书桌里哭;
回到卧室就反锁房门,无论怎么敲门都没人回应;
妈妈想找他谈心,要么找理由躲开,要么就只有妈妈单方面说话,他始终沉默。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
饭菜不合胃口,直接撂筷子走人;说话时总阴阳怪气,时常冒出扎心的话:“我知道,你早就看不惯我了”“你爱的是我吗?你喜欢的,其实是我的好成绩和好名声吧?”
他还总爱翻旧账,提起小学一年级的事:
“以前别人都夸我聪明,你总说‘不是不是’,还在外面说我这那不好…… 你从来都只想着自己,没考虑过我的感受!”
妈妈早已不记得这句无心的应付,可小齐却记了整整十几年。
除了抱怨妈妈,小齐还经常说同学在背后说他闲话,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他,故意针对他。
妈妈信以为真,找到校领导要求看监控,结果却发现,所谓的 “针对”,只是同学们正常的小组讨论,当妈妈试着把真相告诉小齐,纠正他的想法时,小齐却当场 “炸毛”—— 这是他第一次对妈妈动手。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最严重的一次,妈妈的头被磕在椅子上,肿起一大片乌青,过了好久才消退。
反对他不行,关心他不行,甚至刻意讨好他也不行……
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带着孩子来医院找冯梅主任。
最终,结合小齐的日常表现和心理检查数据,小奇确诊中度抑郁。
内部图片,严禁转载
在心理门诊,类似小齐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患上抑郁症后,只要事情稍微不如所愿,或是父母、同学、老师甚至陌生人根本没做错什么,他们的内心就会 “上演一出大戏”,认定别人在针对自己、欺负自己。
随之而来的,是难以控制的痛苦和不安,是忍不住的大发脾气,甚至会对身边人拳打脚踢。
但其实,孩子这些看似反常的行为,并非孩子主观意愿所能控制,而是抑郁症影响心理功能后,在思维、情绪和需求层面出现的连锁反应。
为啥抑郁症孩子听不进道理
总觉得都是别人的错?
01 生理层面
从生理角度看,抑郁症会导致孩子大脑内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这些物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感知和思维能力。
神经递质失衡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且难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决策)的活跃度会降低,导致他们难以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更容易陷入偏执的想法中。
02 认知层面
抑郁症会给孩子的大脑装上一层 “负面滤镜”,让他们自动过滤掉积极信息,只关注和放大负面内容,进而形成错误的认知逻辑。
内部图片,严禁转载
他们的思维会变得固执,无法接受其他可能性。家长讲的道理,在他们看来是 “站在别人那边反驳自己”,反而会加剧抵触情绪,而不是理性思考。
03 情绪层面
抑郁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会大幅下降,他们没有精力去理性分析问题,只能被情绪推着走。
当孩子处于焦虑、愤怒、委屈等强烈情绪中时,大脑的 “情绪中枢” 会占据主导,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会被抑制。这时候家长讲的道理,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只会觉得 “你不理解我,还在指责我”。
图片来源包图网
换句话说,抑郁症让孩子的大脑产生 “欺骗性” 认知。它会串联起孩子的痛苦记忆,将他们拖向情绪的深渊。
此时,家长要少点说教,多点共情陪伴,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才能帮他们拨开认知的迷雾。
最后,愿每个深陷抑郁的孩子,都能在家人的守护与专业的治疗下,走出情绪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