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今年的秋膘你还贴吗?

“贴秋膘”源于农耕时代,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秋季养生习俗。古人认为,经历夏季高温后,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食欲下降,易出现“苦夏”导致的消瘦。秋季天气转凉,人们食欲恢复,此时通过食用肉类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补膘”,可为度过寒冬储存能量。

现代医学认为,夏季人体可能因出汗多、消化液分泌减少而出现体重轻微下降,但健康人群的生理调节机制可自然适应季节变化。

实际上,“贴秋膘”的核心价值在于秋季饮食调理——通过合理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不过,若盲目“以肉补膘”,可能导致能量过剩、脂肪堆积,反而增加健康风险。

需要“补”,但不能“蛮补”

秋季日照缩短、气温降低,人体基础代谢率略有上升,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同时,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大量新鲜蔬果上市,食材丰富,为均衡营养提供了条件。

在中医理论中,秋季对应“肺脏”,宜“滋阴润燥”,适当补充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健康,预防秋冬季干燥引发的不适。

科学“贴秋膘”有两个关键做法。

一是拒绝单一高脂饮食。传统“贴秋膘”以肉类为主,但现代营养学强调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均衡。过量摄入肥肉、油炸食品易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等健康问题。

二是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类、禽肉(去皮鸡肉、鸭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既能补充能量,又能减少脂肪堆积。

青少年要不要“贴秋膘”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对营养的需求高于成年人,但“贴秋膘”需因人而异。

需要适当“补”的情况:夏季因食欲差导致体重明显下降、营养不良的青少年;体质较弱、易感冒,或有贫血、缺钙等问题的青少年;运动量较大的青少年,需通过饮食补充能量消耗。

无需刻意“补”的情况:体重正常或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日常饮食均衡,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摄入充足的青少年。久坐少动、运动量不足的青少年,盲目“贴秋膘”可能增加肥胖风险。

青少年“贴秋膘”要注意这几个原则。

一是以“均衡营养”为核心: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搭配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避免过量食用高糖、高脂零食。

二是结合运动需求:运动后可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杂粮粥)和蛋白质(如酸奶、鸡蛋),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三是拒绝“突击补膘”:营养补充应循序渐进,避免短期内大量摄入高能量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健康“贴秋膘”的实用建议

1.食材选择:温而不燥。肉类优先选择瘦肉、鱼虾、禽肉,避免肥肉、动物内脏;增加“润燥”食材(如梨、银耳、百合、蜂蜜、芝麻),预防秋季干燥;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西蓝花)和秋季水果(如苹果、柚子),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2.烹饪方式:少油少盐。用蒸、煮、炖、烤等方式,替代油炸、红烧;控制调味料用量,避免高盐、高糖、高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如香肠、腊肉)。

3.进食习惯:细嚼慢咽,七分饱。秋季食欲增强,易暴饮暴食,建议每餐吃七分饱,避免肠胃积食;定时定量进餐,晚餐吃得不宜过晚、过饱,以免影响睡眠和消化。

4.搭配运动:吃动平衡。秋季适合进行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瑜伽等,帮助消耗多余能量;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避免3个常见误区。

误区①:“贴秋膘=多吃肉”——忽略蔬菜、水果的摄入,易导致便秘、上火。

误区②:“喝肉汤比吃肉有营养”——肉汤中蛋白质含量仅为肉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营养仍在肉中。

误区③:“秋膘贴得越多,冬天越不怕冷”——抗寒能力与脂肪厚度无直接关系,反而与肌肉量、代谢率有关,过量脂肪会增加健康风险。

“贴秋膘”并非简单的“多吃长胖”,而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应根据自身情况“按需补膘”,以“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为核心,让身体在秋季达到最佳状态。

来源:学生健康报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 赵长海

策划:张灿灿

编辑:李君 李诗尧

校对:于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今年的秋膘你还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