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同长在胰腺上,它不是“癌王”胰腺癌!这种肿瘤的疗效和预后大不同

提到胰腺上的肿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癌王”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预后差,让人闻之色变。但你知道吗?胰腺上还长着一种“特殊肿瘤”,它和胰腺癌位置相同,却有着天差地别的疗效与预后,这就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为什么它能“避开胰腺癌的悲剧”?又有哪些“神秘之处”需要了解?今天就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业解读,把这件事说清楚。

一、先搞懂: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到底是什么?

要区分它和胰腺癌,得先从“出身”说起。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起源于全身遍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类细胞就像“信号兵”,负责分泌激素调节身体功能。虽然它能长在除头发、指甲外的任何部位,但在我国,胰腺是最常见的发病处,和胰腺癌的“主场”重合。

它还有个重要分类: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 约80%属于无功能性,意思是不会分泌激素,早期基本没什么特异症状,很多人是体检或查其他病时,才意外在腹部影像里发现它;

• 功能性的会分泌特定激素,带来明显症状,比如最常见的胰岛素瘤,会让血糖过低,可能导致头晕、心慌;还有胰高血糖素瘤,可能引发游走性的皮肤红斑。

更特别的是,它不像胰腺癌那样有CA199、CEA等“标志性”肿瘤标记物,常规查血时这些指标往往都正常,这也让它更难被“主动发现”。

二、关键问题:它的早期发现、转移风险和手术,和胰腺癌有什么不一样?

1. 早期发现:靠“症状提示”+“精准影像”,小病灶也能揪出

无功能性的早期难察觉,只能靠定期体检和腹部影像“碰运气”;但功能性的,比如胰岛素瘤,会靠低血糖等症状“提醒”患者,可常规影像有时还是抓不住它——尤其是遇到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肿瘤并存的多发情况,术前定位更是难题。

不过现在有了“利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68Ga-Exendin-4-PET/CT。这种技术对胰岛素瘤的诊断敏感度高达98.9%,特异度更是100%,连直径仅4mm的微小病灶都能找出来,只是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中心能开展,堪称“精准定位神器”。

2. 转移风险:小肿瘤(<2cm)转移概率低,不用过度恐慌

很多人担心“胰腺上的肿瘤都会转移”,但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不一样。根据文献报道,当肿瘤小于2cm时,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大约只有10%,肝转移的概率更低。如果通过影像检查排除了转移,医生会根据肿瘤大小和生长情况,建议要么定期随访观察,要么做手术,不用像面对胰腺癌那样“谈转移色变”。

3. 手术方式:微创为主,还能尽量保住胰腺功能

胰腺癌手术常需要大范围切除,术后容易出现血糖异常、消化问题;但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进展慢、形态规则,特别适合微创手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胰腺外科,现在都用腹腔镜或机器人做手术,能减轻疼痛、加快恢复,还能让手术切口更隐蔽。

手术时还会根据肿瘤大小选方式:小肿瘤一般做局部剜除,就像从胰腺上“挖掉小疙瘩”,最大程度保留胰腺实质,减少术后高血糖、消化不全的风险;只有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时,才需要做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等规则切除。

4. 精准切除:多模态影像导航,避开重要结构

有些肿瘤长在胰腺深处,像“藏在肉里的小石子”,怎么确保手术时不伤到胆管、胰管这些重要结构?医院用了“多模态影像导航技术”——术前结合磁共振水成像、三维CT重建,提前规划好手术路径;术中再用B超实时定位,就像给医生装了“透视眼”,既能精准找到肿瘤,又能避开关键部位,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总结:别把它和“癌王”混为一谈,科学应对是关键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虽然和胰腺癌“同住胰腺”,但无论是早期发现难度、转移风险,还是手术方式、预后,都和“癌王”有着显著不同。它更偏向“温和生长”,只要能早期发现、精准治疗,很多患者都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

如果你在体检中发现胰腺上有“小病灶”,别先慌着和胰腺癌挂钩,建议尽快到胰腺专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是不是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再根据医生建议制定方案。记住,胰腺上的肿瘤不都是“绝症”,选对治疗方向,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我是你们的“互联网医生朋友”人民军医-肿瘤科-彭齐荣主任,抗癌征程漫漫,其中不乏艰难困苦,我愿陪你一步一步走完这段抗癌旅程。

最后,更多癌症、肿瘤等健康疑问或日常生活小烦恼,欢迎在在评论区评论或私信后台留言,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帮助大家。

本期科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吧,拜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同长在胰腺上,它不是“癌王”胰腺癌!这种肿瘤的疗效和预后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