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糖尿病一口红薯不能尝?医生忠告:不想得糖尿病肾病,6物要少吃

“听说糖尿病人连一口红薯都不能吃?”这类说法最近总能听见,有点吓人。明明红薯是粗粮,还富含膳食纤维,咋就变成了“洪水猛兽”?不少人一听医生说“控制血糖”,脑袋里就跳出“红薯、米饭、面条、香蕉……都不能碰”的警报。

但真相不是这么简单。红薯的确含糖,但它的血糖生成指数并不算高,尤其是煮熟后冷却再吃,对血糖的影响反而更加温和。真正让人不知不觉迈入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大门的,不是这一口红薯,而是藏在日常饮食中的那些“隐形杀手”。

要知道,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而是代谢紊乱的结果,一旦控制不好,后果就是全身性的损害,肾脏、眼睛、心血管、神经一个不落。而糖尿病肾病,更是其中的“隐形炸弹”,往往悄无声息就出现了蛋白尿,再发展下去就是肾衰竭,最后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想要避免这些情况,不只是吃得少那么简单,而是吃得“对”。有些东西,哪怕不是高糖的,也照样能让血糖波动大起大落,久而久之,胰岛功能加速衰退,肾脏也跟着遭殃。

第一类,是精加工食品

很多人喜欢吃精加工食品,像什么蛋糕、饼干、速食面包,那些光看起来就“软绵绵、香喷喷”的玩意,背后都是一堆加工糖、添加剂、氢化植物油堆起来的。它们不仅升糖快,还会引起胰岛素的大幅波动,长期这样就像不停地鞭策一个快马加鞭的胰岛,让它过早“罢工”。

血糖不稳,肾脏的过滤负担就越来越重,尿蛋白的出现不过是时间问题。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成年人口中精加工主食摄入量是农村的3倍,而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也更高。

第二类,是高油高盐的腌制肉类

还有一类经常出现在下酒桌上的“硬菜”——高油高盐的腌制肉类。像是香肠、腊肉、腌牛肉、烤鱼干之类,看着是肉,吃起来下饭,其实钠含量惊人。肾脏是身体的“过滤站”,钠多了就会增加它的负担,还会让血压升高,进一步损伤肾小球。

盐等致癌物质,不光对肾有伤害,对消化系统也是慢性腐蚀。一些研究提示,常吃腌肉的人群中,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明显更快。

并且这些高盐食品往往同时高脂,脂肪一高,胰岛素抵抗也会跟着加重,等于是给糖尿病火上浇油。

第三类,是果汁类饮品

市面上的果汁饮料看似健康,特别是那种写着“纯果汁”“无添加”的瓶装果汁,很多人误以为比可乐健康,其实它的糖含量并不低。去掉了果肉的纤维之后,果汁的升糖速度甚至比吃整颗水果更快,哪怕是自榨的也一样。

真正健康的摄糖方式,是吃水果本身,连带着咀嚼和纤维一起摄入,减缓糖分吸收。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饮用果汁的糖尿病患者,在5年随访中血糖波动范围显著大于以整果为主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也偏高1%左右。

第四类,是奶茶、甜饮料

奶茶和甜饮料不说也罢,那些浓郁顺滑的口感,不是奶也不是茶,而是植脂末、果糖浆、香精、增稠剂大杂烩。每喝一杯奶茶,相当于喝下将近40克糖和大量反式脂肪,不仅对胰岛素是一种挑战,还会干扰脂代谢,加速血管内皮的老化。

肾脏作为血管丰富的器官,一旦血管出问题,肾功能也会跟着打折扣。有些人可能觉得“偶尔喝一杯不至于吧”,问题就在于“偶尔”很容易变成“习惯”,尤其是年轻人中,日均一杯奶茶的并不在少数。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糖饮料的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的1.6倍。

第五类,是过度摄入的植物油

植物油听起来是不是挺健康?炒菜用植物油看上去总比动物油强多了,但很多人忽略了“摄入量”的问题。很多家庭炒菜时油一倒就没数了,还有些人喜欢吃炸的、煎的,食物本身吸了不少油。

植物油虽然不含胆固醇,可它一样含有大量热量,过多摄入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恰恰是2型糖尿病最直接的推手。并且高油饮食容易诱发脂肪肝,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形成恶性循环。而油炸油煎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物也会给肾脏带来毒性影响。

数据也显示,高脂肪摄入量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密切相关,尤其在BMI高于25的人群中更为显著。

第六类,是高蛋白减脂餐

高蛋白减脂餐,是这些年特别流行的一个饮食方式,尤其健身圈、减肥群体特别推崇。有些人一天三餐基本不碰碳水,全靠鸡胸肉、蛋白粉、奶酪维持,觉得这样不容易发胖。短时间看,确实能减掉一些体重,但过量摄入蛋白质本身就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

正常人代谢蛋白质后产生的尿素氮需要通过肾脏排出,如果摄入超标,肾小球就会超负荷工作。更何况很多人本身肾功能就不在最佳状态,长期这样高蛋白摄入,可能几年之内就会走向肾功能减退。有数据显示,每天摄入蛋白质超过1.6克/公斤体重的人群中,出现蛋白尿的风险提高了约30%。

不是所有的“看起来健康”都是真健康,食物这件事不能光看表面。营养学也不是非黑即白的算术题,而是一个长期均衡的过程。有些人喜欢靠“戒断式饮食”来控制血糖,结果反而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红薯不是“罪魁祸首”,关键在于怎么吃、吃多少、配合什么一起吃。真正要提防的是那些看起来无害、吃着上瘾的东西。身体的代谢系统是一个整体,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高钠、高蛋白食物,不仅会损伤胰岛功能,还会悄悄伤害肾脏结构,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认识到它的长期威胁,把控制血糖当作“短期任务”,而不是一辈子的事。一口红薯没问题,但每一顿饭、每一次零食、每一杯饮料,都要变得有意识,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吃进去会带来什么后果。

饮食没有绝对的禁忌,但一定要有边界意识。控制热量总量,限制加工食品,减少油盐糖摄入,不盲目追求某种流行的饮食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的健康管理路径。

糖尿病肾病不是某一天突然来的,而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如果每一次吃东西前都能多想一步,或许就能让身体少走很多弯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过度复杂,从少吃这几样东西开始,效果可能比吃一大堆保健品还强。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它不会早早发出警报,但一旦损坏,往往不可逆。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那一口红薯,而是每天都在摄入,却从未被警惕的食物。

参考文献:

[1]李青, 张琳.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4, 40(3): 210-215.

[2]陈卫东, 王颖. 高脂饮食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J]. 中国营养学杂志, 2023, 45(1): 55-60.

[3]赵丹, 刘慧敏. 加工食品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5, 33(2): 102-107.

[4]刘彤彤, 张志刚. 果汁饮品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5): 340-345.

[5]韩雪. 高蛋白饮食对肾脏功能影响的观察研究[J]. 临床营养杂志, 2024, 20(4): 225-22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糖尿病一口红薯不能尝?医生忠告:不想得糖尿病肾病,6物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