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抗癌,有人能闯过五年、十年康复大关,有人却在治疗中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很多人以为差距在“运气”或“病情轻重”,却忽略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习惯,正在悄悄抵消治疗效果,甚至加速病情进展。这3个最危险的习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康复路上的“绊脚石”?今天就帮大家把问题说透。
习惯一:擅自停治减药,把“救命方案”变成“耐药温床”
不少患者刚看到症状缓解,比如疼痛减轻、食欲好转,就觉得“病好了”,偷偷减少药量甚至直接停掉治疗;还有人因为怕化疗恶心、靶向药皮疹,干脆放弃既定疗程。但临床数据早已警示:不遵医嘱的癌症患者,死亡风险比规范治疗者高出约26%。更关键的是,随意中断治疗会让没被彻底消灭的肿瘤细胞“卷土重来”,还可能产生耐药性——原本有效的药物,再用就不管用了。要知道,医生制定的方案是结合你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大量临床经验来的,哪怕想调整药量,也必须先和医生沟通,千万别自己做“主刀医生”。
习惯二:饮食瞎折腾,要么放纵要么节食,把身体“饿”垮
康复期里,饮食误区特别多:有人觉得“治疗遭罪了,得补回来”,顿顿大鱼大肉、重油重盐;有人又轻信“饥饿能杀死癌细胞”,每天吃得少得可怜;还有人因为治疗后口味变了,只吃一两样爱吃的,其他全不碰。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同一个问题——营养不良。临床统计显示,40%-80%的癌症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足,而这会直接让身体没力气扛治疗,还会缩短生存期。其实正确的饮食很简单:保证鸡蛋、牛奶、鱼肉这些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里掺点杂粮,不极端、不偏食,就是对身体最好的“支持”。
习惯三:把自己关起来,负面情绪“抑制”了免疫系统
确诊癌症后,谁都会有“为什么是我”的委屈、“治不好怎么办”的焦虑,但如果长期把这些情绪压在心里,不跟人说、不疏导,就会变成康复的“隐形杀手”。医学研究发现,长期抑郁、焦虑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尤其是会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这种细胞可是身体里专门清除癌细胞的“战士”,活性低了,癌细胞就可能趁机“作乱”。相反,心态积极的患者不仅能更好地忍受治疗副作用,康复速度也更快。其实不用硬扛,多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加入患者互助群和有相同经历的人聊聊,或者找心理医生疏导,把负面情绪“倒”出去,身体才能轻装上阵。
抗癌从来不是“只靠治疗就行”,而是治疗和生活习惯的“双向配合”。以上3个习惯,看似是“小事”,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拖垮治疗效果。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改正,就能为康复扫清障碍,让每一次治疗都更有意义。希望每一位抗癌的朋友,都能避开这些误区,一步一步稳稳走向康复。
我是你们的“互联网医生朋友”肿瘤科彭齐荣主任(人民军医),抗癌征程漫漫,其中不乏艰难困苦,我愿陪你一步一步走完这段抗癌旅程。
最后,更多癌症、肿瘤等健康疑问或日常生活小烦恼,欢迎在在评论区评论或私信后台留言,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帮助大家。
本期科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