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风湿免疫病的长期治疗中,患者常常需要与各种药物为伴,而医生总会反复叮嘱:“一定要定期回来抽血复查。”许多患者对此感到困惑甚至麻烦:“我感觉很好,不痛不肿,为什么还要频繁抽血?”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指出,这看似简单的“定期抽血”,实则是保障治疗安全、有效的生命线,是风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一、安全性的“守护神”:是药三分毒,监测保平安
杜鹏主任强调,治疗风湿病的许多药物,尤其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JAK抑制剂等,虽然疗效显著,但都可能对身体其他系统产生潜在影响。定期抽血就像为药物治疗安装了一个“实时监控探头”。
- 守护肝脏: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许多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可能引起肝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定期监测肝功能(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能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用药,避免严重的肝损伤。
- 守护肾脏与血液: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通道。监测肾功能(肌酐、尿素氮)至关重要。同时,一些药物可能抑制骨髓,影响血细胞的生成。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监测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防止出现严重的感染、出血或贫血风险。
- 预警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治疗会降低身体的防御能力。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计数,是评估感染风险的“哨兵”。一旦发现它们显著降低,医生会及时干预,或调整治疗方案。
“我们用药,是在疗效和副作用之间走钢丝,”杜鹏主任比喻道,“而定期监测,就是我们手中那根确保平衡的‘安全杆’。”
二、有效性的“评估师”:确保治疗在正确的轨道上
抽血复查不仅仅是为了防范风险,也是为了科学评估治疗效果,确保治疗策略方向正确。
- 评估炎症控制水平: 血沉和C反应蛋白是反映体内炎症水平的“风向标”。如果治疗后这些指标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有效,炎症得到了控制。反之,如果指标持续不降,则提示当前方案可能效果不佳,需要调整。
- 监测特定指标: 对于痛风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是判断降尿酸治疗是否达标的唯一客观标准。只有血尿酸持续稳定在目标值以下,才能有效防止复发和关节破坏。
三、个体化治疗的“导航仪”: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都不同。杜鹏主任指出,初始用药阶段如同“探路”,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如每月一次),以确定一个既有效又安全的个体化剂量。进入稳定期后,监测间隔可以适当延长,但仍需坚持。
“监测结果是为医生提供决策的‘导航地图’,”杜鹏主任说,“根据这张‘地图’,我们能判断是该继续前行(维持原方案)、该微调方向(调整剂量),还是该更换路线(换用其他药物)。”
四、医患合作的“桥梁”
定期复查抽血,也为医患沟通提供了固定契机。患者可以借此机会向医生反馈近期的症状变化、遇到的困惑,医生也能全面了解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结语
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最后总结,请勿将“定期抽血”视为一项多余的负担。它是现代精准医疗的体现,是医生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表现,更是保护您免受药物潜在伤害、确保治疗达到最佳效果的“安全网”与“导航仪”。积极配合监测,是与医生并肩作战、共同管理好慢性病的最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