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至关重要的话题,往往被我们忽视。当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不断时,我们可能都习惯了把情绪藏在心里,拼命“顶住”,然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内心早已经积压了一座“小山”。
不过,不要慌,今天就来聊聊心理疾病的预防,轻松又有趣,快跟着我一起来“开解”一下自己!
关于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个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共同构成了健康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层面,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不良的心理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从而产生躯体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生活幸福,顺利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以心理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地重要。

★做自己喜爱的事是自由,喜爱自己做的事是幸福。

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就心理健康提出的四条标准:
(1)躯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对待工作及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在《变态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10条标准,这个标准也被称为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要了解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够接受自己。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动,能够利用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情绪基本稳定,以积极情绪为主导,能够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对人身、生活稳定等有基本的安全感。
(4)人际关系和谐。
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处理与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满足感,能够接纳他人及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基本能够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规定,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等特征,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在社会规范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需要的适当满足。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保持与现实环境接触,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应对现实,能够正确面对并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
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及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消极情绪、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等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但这并不表示个体患有精神病。这些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只要能及时正确处理,采取自我调整或者心理咨询等措施,就可以轻易地解决。不能把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神病混为一谈,讳疾忌医,以免心理问题持续下去,甚至不断恶化最终真的成为精神疾病。

★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