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素食资讯,美好素食生活,正能量信息要分享给你

秋日养脾胃,素食选择的核心是“温而不燥、润而不凉”。
脾胃喜温恶寒,初秋若贪食生冷蔬果,易加重脾胃负担;而纯素饮食若偏于清寡,又可能因缺乏油脂和能量导致脾胃虚弱。
因此,食材搭配需兼顾“温养”与“润燥”,让营养更贴合季节需求。

选对当季素食材,养脾先“喂饱”脾胃
当季食材自带顺应节气的属性,是养脾胃的最佳选择。无需追求稀有食材,菜市场里常见的秋蔬、杂粮,就是最实用的“脾胃滋养剂”。
• 温性主食打底:燕麦、小米、南瓜、山药是秋日素食的“黄金主食组合”。小米熬粥能健脾和胃,山药蒸食可补脾胃之气,南瓜煮粥则自带清甜,既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又不会给脾胃增加消化压力,尤其适合早餐或晚餐食用。
• 清润蔬菜当家:避免生食沙拉,多选择清炒、蒸煮的秋蔬。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搭配少量植物油炒制后更易吸收,能增强脾胃功能;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秋日煮一碗莲藕玉米汤,清润又暖身;还有扁豆、芡实,前者炒食健脾化湿,后者煮粥固肾益脾,都是素食者的秋日佳品。
• 低糖润燥果食:水果需选温性或平性的,避免寒凉的西瓜、梨(可煮水后食用)。苹果去皮后蒸熟,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还能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桂圆、红枣少量煮粥,既能补气血,又能辅助脾胃运化,但需注意控制量,避免上火。

避开3个素食养脾误区,比吃对更重要
很多素食者认为“清淡=健康”,却在不知不觉中伤了脾胃。这三个常见误区,尤其需要注意:
误区一:只吃蔬菜不吃主食:部分素食者为控制体重,用大量蔬菜替代主食,却不知脾胃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长期缺乏主食,脾胃运化能力会逐渐减弱,反而出现腹胀、乏力等问题。
误区二:过度依赖生冷素食:初秋气温仍有波动,清晨或夜晚吃生冷沙拉、生食蔬菜,易导致脾胃受寒,出现腹泻、胃痛。建议将蔬菜焯水、清炒或蒸煮后食用,更符合秋日脾胃的“温养”需求。
误区三:用豆类替代所有蛋白质:豆类虽好,但过量食用(尤其是未煮透的豆类)会产生胀气,加重脾胃负担。每日豆类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0-100克,搭配豆腐、豆浆等豆制品,既能补充蛋白质,又更易消化。
1个简单素食方,每天1碗养出好脾胃
无需复杂烹饪,分享一个适合秋日的“健脾润燥素食方”——山药红枣小米粥,食材简单,新手也能轻松上手。
小米山药红枣粥
【食材】铁棍山药1根,小米80克,红枣5颗,枸杞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切段(处理时可戴手套防过敏),红枣去核。将小米、红枣与山药段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40分钟至粥体粘稠。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即可。
【方解】山药固肾益精,引导气机下行;小米养胃和中。两者结合,平和温润,最能滋养脾胃之气,为冬补打下坚实基础。此粥可作为晚餐主食,引导阳气归元。
秋日养脾胃,素食者的优势在于食材更清淡、易消化,只要遵循“温养、润燥、适量”的原则,避开误区,善用当季食材,就能让脾胃在这个秋天慢慢“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