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腰椎间盘突出,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卧床不起”“手术风险”“反复发作”……仿佛一旦确诊,后半生就与疼痛为伴。
但今天,我想认真地说:别被这些固有印象困住。
中医从肝肾入手,配合通经活络,为很多患者找到了缓解痛苦、改善功能的出路。
腰椎间盘突出,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腰椎之间的“软垫”——椎间盘,因老化、损伤等原因突出,压迫神经,引发腰疼、腿麻,甚至影响行走。
西医常建议休息、理疗或手术,但中医将其归为“痹证”“腰痛”等范畴,认为问题的根子常在:肝与肾。

为什么是肝和肾?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
肾,如同人体的“根基”,负责骨骼的滋养与强壮。肾精充足,腰椎便稳固有力;肾精亏虚,骨骼便会退化、脆弱,椎间盘更易受损。
肝,主管全身的“筋”,包括韧带、肌腱等组织。肝血充足,筋脉便柔韧灵活;肝血不足,筋就会僵硬、无力,维持腰椎稳定的能力下降。
所以,肝肾不足,加上长期劳损或寒湿侵袭,就会导致气血不通、筋骨失养,椎间盘在压力下“突出”抗议。
这些早期信号,千万别硬扛
很多人以为腰椎间盘突出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它早有提醒:
●腰部反复酸胀,久坐、弯腰后加重
●大腿后侧或小腿外侧有放射状酸麻
●走路时间长了,一条腿容易“拖不动”
●早晨起床时腰部僵硬,活动几下才缓解
●咳嗽、打喷嚏时,腰部一阵刺痛
如果以上症状出现两项以上,反复发作,建议及时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早干预,避免神经压迫加重。

我们怎么“调回”腰椎?思路就十个字
在中医临床上,常用治法可概括为:“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什么意思?就是既要补肝肾、强筋骨,又要疏通气血,驱除病邪。
补肝肾:常用杜仲、桑寄生、牛膝、熟地等,强健骨骼,滋养筋脉。
活血通络:配以当归、川芎、鸡血藤,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祛风除湿:如独活、威灵仙,帮助消散寒湿,减轻神经压迫。
治疗不能心急,一般需要按疗程用药,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稳住效果。
除了用药,这两件事是康复关键
1. 适度锻炼,切忌久坐不动
很多人疼就不敢动,但长期不动会导致腰肌萎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做桥式、小飞燕,或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增强核心肌群,分担腰椎压力。
2. 防寒保暖,不睡软床
腰部最怕寒湿,夏天避免空调直吹,冬天可加个护腰。睡硬板床或偏硬的床垫,有助于维持腰椎生理曲度。
几个常见误区,一次讲明白
“贴膏药、吃止痛药就行?”
治标不治本。止痛药能临时缓解,但无法改善肝肾亏虚、气血不通的根本。膏药对浅层寒湿有效,但对深层压迫效果有限。
“一定要做手术吗?”
不一定。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改善。除非出现大小便障碍、肌力明显下降等严重神经症状,才需考虑手术。
“这病会反复发作,治不好”
控制得好,可以多年不发作。关键在于治后养护:避免弯腰搬重物、控制体重、坚持锻炼,让腰椎保持“轻松状态”。

我见过不少患者,从最初直不起腰,到逐步恢复行走、正常工作生活。
腰椎间盘突出虽麻烦,但不是“人生终局”。只要肝肾得以滋养,气血得以通畅,筋骨的支撑力就能慢慢恢复。
如果你或家人正被这个问题困扰,别焦虑,也别乱试偏方。
找专业中医师辨证用药,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耐心调理。
身体是自己的,用对方法,保持信心,才能在康复的路上,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