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从“江郎才尽”到阿尔茨海默症:被误解的认知衰退

据记载,南朝才子江淹年少时文采斐然,笔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流传千古。然而《南史·江淹传》记载,他晚年梦到自称郭璞的男子索还五色笔,自此“江郎才尽”。这则千古典故若用现代医学视角重新审视,或许不只是灵感枯竭,更像是遭遇了脑海中的“橡皮擦”——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表现。

细读史料可见,江淹的才思衰退并非一夕之间,而是从“文章踬涩”到“不复成语”的渐进过程,这与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程发展惊人吻合。当他约50岁出现“才思微退”时,正值现代医学定义的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的好发年龄。

阿尔茨海默症绝非正常老化,而是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异常积聚,形成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这些病理改变如同不请自来的破坏者,先侵袭记忆核心区——内嗅皮层和海马体,继而蔓延至大脑皮层,逐步侵蚀语言、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

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座精密图书馆,那么每本书代表一段记忆或技能,书籍间的关联构成复杂思维网络。阿尔茨海默症就像一位无章的管理员,先是随机撕毁书页,破坏书籍联系,最终整本书籍都被拆解。这不是简单的遗忘,而是记忆存储结构遭到了物理性破坏。

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而APP、PSEN1等基因突变则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症紧密相关。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早发性患者常先出现执行功能、语言能力下降,这与江淹从精妙《恨赋》到“不复成语”的转变高度契合。

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复杂而微妙:

1.记忆减退,尤其影响新记忆形成,患者会反复询问相同问题;

2.执行功能受损,原本熟悉的烹饪、理财变得困难;

3.语言能力下降,表现为找词困难,表达冗长空洞;

4.不能完成熟悉的任务,甚至会在熟悉环境中迷路;

此外,还有时间感知混乱、判断力下降等问题。

尽管阿尔茨海默症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现代医学已带来希望。诊断方面,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实现了早期识别。治疗上,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可缓解症状;针对Aβ的单克隆抗体,也显示出疾病修饰潜力。

更重要的是,综合干预能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持续的认知刺激有助于建立认知储备;规律运动促进神经发生;控制“三高”等血管风险因素;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这些措施共同为大脑构建防护网。

回望江淹的故事,我们应多一份医学理解,少一些文学嘲讽。他的“才尽”可能并非灵感枯竭,而是疾病使然。今天,我们应当用科学眼光看待认知变化,摒弃对该病的污名化。若江淹生活在当代,他的症状或能被及早发现,获得医疗支持与理解,而非仅被归结为“梦中还笔”的神秘传说。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不仅告别记忆,也告别技能、身份与自我。当我们再谈“江郎才尽”时,愿既能欣赏其文学韵味,也能理解背后可能的医学真相。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我们有机会重新诠释历史,也有责任以更人道、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位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就是那支永不归还的“五色笔”,能帮助更多人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思维的色彩与活力。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精神心理科主管护师 王婷

指导专家 主任医师 王新春

来源:大众卫生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从“江郎才尽”到阿尔茨海默症:被误解的认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