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男性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男性健康主动管理,幸福生活共同守护”。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副主任医师王福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男性真正的坚强和勇气,从不是对身体不适视而不见,而是主动倾听身体的声音,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男性的就医率比女性低得多
“没事,歇会儿就好”“小毛病,不用去医院”“男人嘛,这点痛算什么”,这些话曾是很多男性面对身体不适时的口头禅。
在传统观念里,“隐忍”被视为男性的特质,似乎承认身体不舒服就是脆弱的表现,去医院检查更是小题大做。
于是,感冒发烧硬扛着上班,腰酸背痛忍着继续干活,甚至出现莫名的疼痛、持续的疲劳,也总想着“过段时间就好了”,很少主动去关注身体发出的“抗议”。
《当代医学》杂志上曾有一项调查曾指出,男性就医率比女性低28%。一家三甲医院曾对500多名18~70岁的男性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只有3/5的男性愿意每年进行一次体检,超过40%的男性只有身体出现严重状况时才会去医院。
《中国互联网男科就诊白皮书》也提及,男科疾病仅有不到20%的就医率。令人担忧的是,即便身体出现明显异常,不少男性也会因为“怕麻烦”“怕查出问题”“没时间”等理由拖延,直到小毛病拖成大问题才追悔莫及。
注意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
实际上,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不适。那些被忽视的微小信号,可能正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的“求救”,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1.疲倦嗜睡,不只是劳累。
“最近总觉得累,睡再多也没精神”,很多人会将这种表现归咎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多。但如果长期疲劳、精力下降,甚至白天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就不能只当“劳累”看待了。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海指出,长期疲劳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信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代谢减慢,让人乏力、嗜睡);也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这类人群往往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疲劳,还可能伴随肌肉疼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2.莫名疼痛,千万别忽视。
“忍忍就过去了”,是很多男性面对疼痛的态度。实际上,有些疼痛,尤其是胸痛、肩痛、腹痛等莫名疼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紧急警报”。
临床数据显示,在发生猝死的群体中,正值壮年的男性占比不低,而这些人大多有“忍痛”的习惯。
比如,有些心梗患者不会出现典型的“胸口压榨性疼痛”,而是表现为肩膀痛、后背痛,甚至牙痛、腹痛,这些疼痛很容易被误认为“肌肉拉伤”“肠胃不适”,从而被忽视。
此外,突发的剧烈头痛、腹痛,还可能与脑血管疾病、急腹症有关,一旦硬扛,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腰酸背痛,问题有很多。
腰酸背痛在男性中十分常见,尤其是经常久坐、弯腰工作的人,大多会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要么贴块膏药,要么硬扛着。但其实,腰酸背痛背后的原因比想象中复杂,甚至可能与前列腺疾病有关。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副主任医师王福解释,前列腺位于男性盆腔内,当发生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时,炎症刺激或腺体压迫周围组织,可能会引起下腹部、腰骶部的牵涉痛,让人感觉“腰酸背痛”。
如果只是单纯针对腰椎治疗,忽视了前列腺问题,疼痛自然难以缓解。因此,若腰酸背痛持续不愈,尤其是伴随尿频、尿急等症状时,别只盯着腰椎,也该查查前列腺。

王福医生在给男科病患者诊治疾病。
4.鼾声震天,并非睡得香。
“男人打鼾很正常”“打鼾说明睡得香”,这种认知让很多男性忽视了“鼾声震天”的危害。
实际上,严重的打鼾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表现。这类患者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大脑、心脏等器官缺氧,长期下来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在睡眠中发生意外。
数据显示,男性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概率是女性的2~3倍,尤其是肥胖、脖子粗、长期熬夜的男性,风险更高。如果发现自己打鼾声音大、呼吸不规律,甚至出现“憋醒”的情况,或者白天总觉得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应及时做个睡眠监测,才能避免长期缺氧对身体的伤害。
5.情绪低落,不只是矫情。
“男人怎么会抑郁?就是太矫情了”,这种偏见让很多男性的情绪问题被掩盖。事实是:男性也会患抑郁症,只是表现方式与女性不同。
女性多会直接表达情绪低落,而男性常以“躯体化”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比如易怒、烦躁、沉默寡言,或者对以往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甚至出现酗酒、吸烟增多等行为,这些表现很容易被误认为“脾气差”“压力大”,而非抑郁症的信号。
王福提示,如果长期情绪低落、状态萎靡,甚至出现“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别再自我否定“太矫情”。情绪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重视和干预,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6.小便异常,别一笑而过。
尿频、尿急、夜尿多,甚至小便时疼痛、尿不尽等,这些小便异常的症状,很多男性会觉得“不好意思说”,或者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其实,它们可能是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的信号,尤其是中年男性,更需要警惕。
王福提示,前列腺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除了小便异常,还可能伴随会阴部不适、腰酸等症状;前列腺增生则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排尿困难。
如果小便异常持续不缓解,别再“不好意思”,及时去泌尿男科检查,才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7.突然消瘦,隐藏着大病。
“瘦了好,省得减肥”,很多男性对体重下降不以为意,甚至觉得是“好事”。但如果体重在短期内暴跌(比如1个月内下降5公斤以上),且没有刻意节食、运动,就需要警惕,这可能是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
王海指出,突然消瘦可能与糖尿病(血糖升高导致身体消耗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加快,体重下降)、胃肠道疾病(吸收不良,营养不足)有关,更严重的还可能是肿瘤的早期表现(肿瘤细胞消耗身体能量,导致体重骤降)。
因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暴跌,别再沾沾自喜,及时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才能排除健康隐患。
从“硬扛”到“主动”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两位专家提醒每一位男性:健康不是硬扛出来的,而是主动管理出来的。从忽视身体信号到主动关注健康,只需要做好这几件事,就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
1.放下“硬扛”的执念,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
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小信号”,都是在提醒你“该关注健康了”。
别再把“坚强”等同于“忍痛”,也别把小毛病不当回事,尤其是出现疲劳、疼痛、小便异常等不适时,及时停下脚步,关注身体的感受。
这不是脆弱,而是对自己负责。
2.定期体检,把疾病“挡在门外”。
定期体检是主动管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很多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问题等。
建议男性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40岁以上的男性还应增加前列腺、心血管等专项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小问题拖成大疾病。
3.养成健康习惯,为身体“加分”。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维护健康的基础。
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4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就能为健康“加分”。
4.主动沟通,让家人成为“健康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