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价值感缺失引发的心理危机尤为值得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价值感缺失诱发的老年心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社会角色剥离带来的自我否定。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从职场角色回归家庭角色,社会交往范围骤缩,曾经的职业成就与社会贡献不再被频繁提及,部分人会产生“被社会淘汰”的失落感;
其二,家庭价值弱化引发的孤独感。现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子女忙于工作,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增多,老年人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减少,原本“家庭主心骨”的角色逐渐淡化,容易产生“自己不再被需要”的孤独情绪;
其三,自我认知偏差导致的消极心态。部分老年人受传统“老而无用”观念影响,将身体机能衰退等同于价值丧失,不愿尝试新事物,陷入“做什么都没用”的消极循环,进而引发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可见,老年价值感缺失并非单纯的个体心理问题,而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
从社会层面看,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仍有短板。一方面,公共服务体系对老年人的价值需求关注不足,多数社区养老服务聚焦于生活照料,缺乏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平台,如老年人才库、志愿服务组织等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加剧了老年人的“边缘化”,移动支付、线上政务等数字化服务虽便捷,却让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难以融入现代生活,进一步削弱其社会价值感。
从家庭层面看,情感陪伴与价值认可的缺失较为普遍。部分子女虽能提供物质赡养,却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很少与老人沟通其想法与需求,甚至在家庭决策中忽略老人的意见,让老年人感受不到自身的家庭价值。
从个人层面看,部分老年人缺乏主动适应角色转变的意识,退休后固守原有生活模式,不愿尝试兴趣爱好培养、社区活动参与等新的价值实现路径,陷入价值感真空。

应对老年价值感缺失引发的心理危机,需构建“社会支持、家庭赋能、个人调适”三位一体的应对机制。
在社会层面,要搭建老年价值实现的多元平台。政府应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设立老年学堂、兴趣社团、志愿服务站等,让有能力的老年人通过传授经验、参与公益活动实现价值;企业与社会组织可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轻量级工作岗位,如社区调解员、文化辅导员等,为老年人提供灵活的社会参与渠道;同时,加强数字适老化改造,通过社区培训、子女协助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其能便捷参与社会生活。
在家庭层面,要强化情感陪伴与价值认可。子女应转变赡养观念,“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定期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其人生经验与生活想法,在家庭事务中主动征求老人意见,让老人感受到自身的决策价值;家庭成员可鼓励老人参与家庭生活,如让擅长烹饪的老人承担部分家务,让有育儿经验的老人协助照顾孙辈,通过具体事务强化老人的家庭归属感。
在个人层面,老年人需主动调整心态,重塑价值认知。要客观看待角色转变,认识到退休不是价值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园艺等,在爱好中获得成就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交,分享生活感悟拓展社交圈,在互动中获得情感支持;同时,转变“老而无用”的传统观念,接纳身体机能的自然变化,将自身的人生阅历、生活智慧视为宝贵财富,通过讲述人生故事、传授生活经验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群体的价值感,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对价值感缺失引发的老年心理危机,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家庭给予足够的陪伴与认可,更需要老年人自身主动探索价值新路径。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老年人远离心理危机,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老年生活。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怀化市洪江区脑康医院有限公司 院长 肖波】
【编辑: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