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大观园里花开花落,黛玉的一笑一颦间,竟然牵动了贾家兴衰的命运。别小看这位看似柔弱的林妹妹,她的存在,实则是让贾府在风雨飘摇之际,依然能够勉强保持着站立。黛玉一去,宝玉心碎,贾府也随之崩塌,甚至连皇帝的清算也迅速紧随其后,抄家大戏轰轰烈烈地上演。
说到黛玉,我们首先得了解她的出身背景。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巡盐御史——林如海。林如海的祖上曾经拥有列侯之位,虽然到了林如海这一代,林家的家业已基本衰退,但作为曾经的贵族,林家依旧在朝廷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而林如海本人,曾经是探花,在朝中有一定的声望,并被钦点为扬州的巡盐御史。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曹寅和李煦。从康熙四十三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04-1713年),这十年里,两淮盐政的位置由曹寅和李煦轮流担任。巡盐御史这一职位,在明清时期可谓是非常重要、且权力巨大的。掌管盐政的官员,实际相当于今天的盐务总局局长,既能操控巨大的财富,又深得皇帝信任。因此,很多人都对这个职位虎视眈眈。

由于盐业一直是国家的专卖,私盐贩子如程咬金和张士诚等人时常暗中交易,赚得盆满钵满。林如海这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名利双全的职位,还关系到许多政治利益。贾雨村在被革职后,想要恢复职位,便找到了同榜的林如海。林如海作为读书人,性格直爽,果断告诉贾雨村,“这件事你不用管,我已经在信里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意思就是说,复职所需的费用由他负责,而钱的来源,则并非由贾政支付,因为贾政虽然有钱,却并不宽裕。

事实上,林如海从黛玉的金银珠宝中悄悄挤出了这笔钱,随黛玉进京时带去的那些金银珠宝和细软行李,才是支付这笔费用的资金。这些金钱,实际上来自于黛玉的小金库。也就是说,黛玉这次进京,除了荣府的亲朋好友外,最重要的护送人,正是贾雨村。

贾雨村这次可是走了狗屎运,他不仅搭上了林家这根高枝,还和贾府有了更深的关系,甚至成为了黛玉的私塾先生。林如海把女儿托付给他,他自然是放心的。因为这是一桩双赢甚至三赢的局面,贾雨村也因此有机会复职。
林如海帮助贾雨村复职,是因为他在朝廷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且与皇帝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黛玉的母亲贾敏,则是贾母的心肝宝贝,从小便是被宠爱至极,最终嫁给了林如海。贾家选择林如海作为女婿,不仅仅因为他家世背景深厚,还因为他本人的才华与人品。
然而,命运无常,贾敏早早去世,黛玉成了孤苦伶仃的孩子。幸而贾母疼爱她,将她接入贾府,从此她便成了贾府的一部分。初到贾府的黛玉,并非只是单纯的“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她带来的不仅是个人魅力,还有家族的财力。
虽然黛玉曾自谦“寄人篱下,一无所有”,但她继承的林家家产早已悄悄进入了贾府。小说中当然没有直接说黛玉是个拥有财富的白富美,否则她的孤女可怜人设就不成立了。黛玉的加入,使得荣府在濒临破产的边缘重新焕发了活力,延续了数十年的富贵。

因此,黛玉在贾府的地位,犹如尊贵的客人。贾母疼她如亲生,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孙子孙女。黛玉住进了碧纱橱,这是一个只有贾母最宠爱的亲人才能享受的地方。后来,黛玉选了潇湘馆,这不仅仅是一个江南风格的优雅房间,还是大观园里最好的地方之一。
黛玉的生活非常富裕,物质享受堪比土豪,而她的精神世界也同样富足。林如海不仅是位高官,也是儒雅的文人,家中藏书丰富,黛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才华自然也非凡。她精通诗词歌赋,常常与小姐妹们切磋才艺。

贾府中,无论长辈还是晚辈,都对黛玉十分敬重,甚至连常常挑剔的王熙凤,也对她礼让三分。每当贾府举行重要宴会或活动时,黛玉总能提出几首震撼人心的诗词,令在场的人为之折服。
关于黛玉的死,对贾府的影响简直就是“蝴蝶效应”的极致演绎。林如海年事已高,儿子早夭,妻子早亡,他并不打算再娶,心里只盼着黛玉能在贾府过得好。于是,他将女儿的身家和依靠都交给了贾府。这不仅仅是将女儿托付给贾府,而是将整个家族的未来也托付给了他们。

黛玉的到来,不仅仅是改变了荣府的命运,还为贾府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政治支持。当贾琏在准备大观园时,原本差了二三百万,可自从黛玉回府后,工程便立刻开工了。因为林家那些积蓄,最终变成了大观园的砖瓦和装饰。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黛玉虽然拥有了这座园子的主导权,但木石前盟最终并未抵挡得住金石良缘。林如海没想到,黛玉也未曾预料到,尽管贾母希望黛玉与宝玉成婚,可由于贾府的财务状况已经难以为继,最终与薛家的联姻成为了首选。

当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消息传来时,黛玉深感伤痛。她那多愁多病的身体也在此刻崩溃,最终在葬花之后,死于心碎。宝玉失去了黛玉,心如死灰,整个人陷入了失落和消沉,面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兴趣。
而此时,宝玉的情绪也如同贾府的缩影,映射出整个家族的衰败与无奈。黛玉的死,不仅是贾府的内忧,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暗流。尽管贾元春去世,但在黛玉在世时,借助林家的背景,贾府与皇室之间还有微妙的联系。黛玉一死,这层联系也随之断裂。

贾府这些年,腐败与不法之事层出不穷,皇帝的眼睛始终如炬。过去由于林如海的面子,朝廷并未对贾府动手。但贾府的失误,抛弃了黛玉,皇帝的怒火最终爆发了,开始了对贾府的清算。
贾府的抄家,如同义忠亲王的错误选择一般,政治依存关系一旦失势,风向也会瞬间转变。曾经,元妃作为宫里的顶流,贾府也因此享有了无数荣光。而元妃一去,贾府的光辉也随之褪色。

贾府的腐败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洞,最终将整个家族吞噬。黛玉的死,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贾府在经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