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编辑 | 周亦川
提到更年期,大众的第一反应往往与女性相关,停经、情绪波动等特征早已深入人心。但你知道吗?男性也会经历类似的生理阶段,医学上称之为“迟发性男性性腺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维持生理机能与第二性征的雄激素会逐渐下降,可能引发精力衰退、情绪抑郁、性功能减退等一系列问题。然而,由于认知不足,多数男性将其归咎于“自然衰老”,主动就医者寥寥无几。在这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徐涛教授为您揭开男性“更年期”的神秘面纱,解读科学应对之道。
核心问答:男性“更年期”,真的存在吗?
1、男性“更年期”的医学定义:并非“停经”,而是“渐进式衰退”
“男性确实有类似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变化,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徐涛主任明确指出,女性更年期以“停经”为显著标志,是卵巢功能急剧衰退的结果;而男性的雄激素下降是渐进式的,没有明确的“节点”,因此需要结合“症状+激素水平检测”综合判断,医学上的标准名称是“迟发性男性性腺功能减退”。
从发病率来看,这一问题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
40-50岁男性:发病率约10%;
50-70岁男性:发病率升至1/3左右;
7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进一步增加至2/3。
很多男性觉得“老了就该没力气、睡不好”,其实这些可能不是“自然老化”,而是雄激素下降的信号。徐涛主任强调,临床诊断时,既要关注患者的自我感受,也要通过抽血化验确认雄激素水平下降,二者结合才能确诊。
2、男性“更年期”典型表现:从生理到心理,多系统受影响
男性雄激素下降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对照女性更年期症状理解,主要分为三类:
生理机能衰退:精力不足、容易疲乏、睡眠质量下降;肌肉量减少、骨质疏松加速
(骨折风险升高);脂肪向腹部堆积,形成“向心性肥胖”(肚子变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
心理状态波动:情绪烦躁、焦虑感加重,抑郁症风险升高;部分人会出现“衰老焦
虑”,觉得“人生走入低谷”,甚至产生“死亡恐惧”。
性功能变化:性欲明显降低,严重时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阳痿)。
3、临床现状:认知不足,男性就医率远低于女性
女性出现更年期症状,大多会主动咨询医生,但男性很少这样做。徐涛教授坦言,男性“更年期”的概念与女性更年期几乎同时被提出,但社会关注度和个人认知度相差甚远。多数男性将精力差、情绪差等症状归为“年龄大了”,不认为是“疾病”,更不会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导致很多问题被长期忽视,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
深度解读:男性“更年期”的常见问题与认知误区
高频疑问:这些困惑,中年男性常遇到——
疑问1:雄激素下降是“必然”的吗?能通过调理逆转吗?
答: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睾丸功能逐渐衰退,雄激素分泌减少是自然生理趋势,但并非所有男性都会出现明显症状。对于症状轻微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合理饮食)即可缓解;若症状严重且确诊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雄激素补充治疗,但需严格评估前列腺健康、心血管风险等,绝对不能自行用药。
疑问2:更年期会直接导致抑郁症吗?退休男性为啥抑郁高发?
答:更年期与抑郁症不是“直接因果”,但关系密切。临床中常有退休男性因“衰老焦虑”引发抑郁:年轻时觉得“死亡很遥远”,退休后频繁生病、身体机能退化,容易陷入“我还能活多久”的负面情绪;再加上雄激素下降影响神经递质平衡,会进一步加重情绪波动。不过,更年期不是抑郁症的唯一诱因,压力、孤独、慢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抑郁,出现持续情绪低落时,需同时排查心理和生理因素。
疑问3:中年男性“肚子变大”,肯定是更年期的问题吗?
答:向心性肥胖是更年期的典型表现之一,但不能全怪更年期。雄激素能促进肌肉合成、抑制脂肪堆积,激素下降后,脂肪更容易向腹部聚集;但长期久坐、高油高糖饮食、运动量不足等生活习惯,也是“中年发福”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仅凭“肚子大”就判断是更年期,需结合身体症状和激素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常见误区:这些错误想法,正在耽误健康——
误区1:男性没有更年期,老了都这样!
答:这是最普遍的误区。“迟发性男性性腺功能减退”有明确医学定义的健康问题,并非“自然老化”的必然结果。如果精力差、睡眠差、情绪差等症状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就需要警惕,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因“硬扛”导致问题加重。
误区2:网上查症状,自己就能确诊更年期
答:不少男性出现不适后,习惯在网上搜症状、对号入座,甚至自行购买“补肾药”、“雄激素保健品”。徐涛主任提醒,雄激素水平需要通过正规医院的血液检测确认,且更年期症状可能与甲状腺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前列腺疾病等混淆,自行判断和用药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比如前列腺增生患者滥用雄激素,可能加重排尿困难)。
误区3:更年期是“隐私”,不能跟家人说与
答:很多男性因“性功能减退”、“情绪差”感到尴尬,不愿跟家人沟通,导致孤独感加重。其实家庭支持是应对更年期的关键——配偶、子女分享感受,一起面对“衰老”,既能缓解焦虑,也能及时发现异常症状,避免因“独自承受”引发家庭矛盾。
科学应对:4步走,平稳度过男性“更年期”
第一步:先调心态,别被焦虑“吓倒”
首先要明白,更年期是男性中年后的正常生理阶段,不是“丢人”的事,也不是“能力衰退的象征”。
专家建议:出现症状时先告诉自己“这是身体的正常变化,能通过科学方式改善”,过度焦虑反而会加重睡眠差、精力差等问题。
第二步:调整生活方式,是最安全的“干预手段”
饮食:清淡为主,少吃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鱼、瘦肉、豆制品)和钙(牛奶、虾皮、绿叶菜)的食物,帮着预防骨质疏松;
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也可以适当做些力量训练,既能增加肌肉量,又能改善情绪、调节睡眠;
作息:别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规律作息能帮助维持激素稳定。
第三步:症状持续不缓解?及时找专业医生
如果以下症状持续 3 个月以上,一定要就医:
每天都觉得累,休息后也缓不过来;
情绪低落、焦虑,经常跟家人吵架;
性功能明显下降,影响夫妻感情;
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酸痛、容易骨折。
建议到正规医院的泌尿外科、男科或内分泌科就诊,让医生通过检查制定个性化方案。
第四步:家庭一起参与,筑牢“心理防线”
更年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家人的理解很重要。”徐涛教授分享一个案例:一位退休高级知识分子因更年期症状陷入抑郁,住院后家人每天陪他聊天、一起制定康复计划,两周后情绪就明显好转。
专家建议:家人要多关注中年男性的情绪变化,主动沟通、少指责,一起面对“衰老”,让男性感受到“不是自己在扛”。
男性“更年期”是需要被正视的健康问题——它既不是“老了就该忍”的小事,也不是“难以启齿的隐私”。40岁后,当身体发出“精力差、情绪差、状态差 的信号时,别忽视、别硬扛、别自行判断,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用科学的方式调整生活,在家庭的支持下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正如徐涛教主任所说:“应对更年期的核心,是‘接纳变化、积极干预’。衰老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更有质量的中年生活。”
关注男性“更年期”,
不仅是关注男性健康,
更是守护每个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