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很多晚期患者和家属最揪心的问题。吴阿姨的经历,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2024年6月,吴阿姨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被诊断为胃癌晚期。本计划手术,但医生打开腹腔后发现已经转移,无法切除,只能缝合。之后她接受了腹腔灌注、免疫和靶向治疗,但副作用明显:身体迅速消瘦,极度怕冷乏力,甚至虚弱到端不起一杯水。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24年7月家人带她来到我院。初诊时,家属低声说:“南京的医生说,可能只有半年时间了。”当时吴阿姨在家既不能吃也不能动,情况很不乐观。
服药一个月后,她第一次能在家人搀扶下走进诊室。尽管仍然体虚到几乎摸不到脉搏,但总算有了起色。继续调理三个月后,她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复查显示肿瘤从7×6厘米缩小到3厘米。
随着后续调理不断跟进,吴阿姨的状态越来越好。近期2025年5月复诊时,她面色如常,病情稳定。更令人欣慰的是肿瘤指标CA199的变化:从去年7月的超过10000,到今年4月降至130,5月份已降到59.1,正逐步接近正常范围。
癌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会从局部开始,慢慢影响全身机能。患者从能吃能喝到无法进食,从行动自如到卧床不起,这些都是身体内部功能逐步衰弱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即使晚期癌症无法根治,通过系统调理改善全身状态、恢复脏腑功能,仍然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在临床中,有不少像吴阿姨这样的晚期患者,在被告知生存期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积极调理,不仅延长了生命,更提升了生活质量。
晚期治疗确实不易,但每一步努力都有它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