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雷回答市民咨询。

张钟爱为市民讲解养生要点。
霜降秋尽,冬意渐浓。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南京昼夜温差明显增大,空气日趋干燥,气候的转变不仅容易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也进入高发阶段。10月28日下午,由工商银行南京分行联合南京晨报乔医生推出的2025“工行送健康名医伴你行”义诊活动在大家的期盼中有序进行,前来咨询问诊的市民就自己的健康问题和到场专家充分交流。“专家讲得很细,前阶段刚拿到的体检报告也得到了细致的解读,这趟义诊来得值。”市民张先生说。
又是一年体检季,血脂异常占多数
“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甘油三酯也偏高,是放任不管还是积极行动?”活动当天,今年刚刚40岁的张先生拿着体检报告找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海雷。
每年年底,不少单位组织体检,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检查结果的异常困扰着不少职场人。“就今天咨询的人来说,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人比较多,还有一部分如甘油三酯的指标,大家都很关注。”刘海雷表示,血脂异常在义诊人群中十分普遍,在门诊也同样如此。其实这两个指标也是心血管医生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指标和心血管事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发现异常不加以控制,相当于将我们的血管泡在油脂里,直接影响我们血管的使用寿命。”
刘海雷进一步解释,长期的高血脂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它后面就可能形成血管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最后发展成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以及脑梗,也许我们全身各处的血管都会受到累及。
然而,对于广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并不是指标正常就意味着血脂逆转。刘海雷表示,不同医院对于指标的范围会有所区别,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已经诊断为冠心病,颈动脉斑块、血管进一步狭窄等患者来说,指标的控制要求不仅仅是合格那么简单,而是应该更严格,就拿低密度脂蛋白来说,应控制到1.8mmol/L以下。
秋冬养生,当心“虚不受补”
霜降过后,天气骤然转冷,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义诊当天,不少市民都是冲着中医专家来的。江苏省名中医、南京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张钟爱也是逐一把脉问诊,耐心地帮大家答疑解惑。
“体质差,睡不好,入冬了是不是要好好补一补?”前来咨询问诊的朱女士焦急地说。张钟爱指出,入秋之后,除了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也更易发作;随着时节逐渐向冬季过渡,皮肤问题和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阶段。
她表示,秋季养生应以“养肺”为重点。中医理论将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人体脏腑功能相对应,这一体系不仅用于辅助诊断,也指导日常饮食与环境调节,成为连接自然与健康的重要桥梁。“肺”对应“五色”中的白色,因而,在日常饮食方面,入秋后建议多食用白色食物,例如银耳、山药、百合、白木耳等,有助于润燥生津、滋养肺阴。
此外,秋冬养生,还需注意健脾。张钟爱强调,“脾为后天之本,无论哪个季节都应注意调养。”在门诊中,常有患者询问秋冬是否适合服用保健品或补品。她提醒,不少人体质“虚不受补”,进补后容易出现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上火”表现。“盲目进补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张钟爱最后表示,秋天养阴养肺,冬天补肾助阳,但均需要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辨证而定。
身心同调,安然度秋
中医以“和”为贵!从养生角度来看,“和”即指身心的平和与机体的调和。张钟爱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中医养生已不再单纯强调“进补”,而是更加注重整体调理与平衡。只有做到身心协调、顺应自然规律、保持情绪舒畅,才能实现气血平和,从而远离疾病侵袭。
入秋之后,应特别注意情绪调节,尽量保持内心安宁、胸怀舒畅,如遇伤感之事,也宜主动排解,避免情志内伤。起居方面,建议早睡早起,顺应天时。待天气转凉,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舒展肺气。
此外,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存在相关风险的人群,刘海雷建议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
一、控制用油。烹饪时尽量减少油脂用量,推荐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葵花籽油等。二、优选白肉。多摄入鱼、虾等富含优质蛋白的白肉,适量减少牛羊肉的摄入,猪肉宜选瘦肉。三、足量摄入蔬菜。需注意,水果不能完全替代蔬菜,二者应合理搭配。
此外,饮食调理需与适量运动相结合。建议每周进行2~3次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等,以增强心肺功能。最后,应尽量减少应酬、避免熬夜,这些均是影响血脂稳定的重要因素。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摄影 万博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