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教您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当自己的“调养师”。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这几日的街上,有的人短裤拖鞋,也有的裹着大衣羽绒,仿佛活在不一样的季节里。但这也是“无奈之举”,一天之内温差太大,实在令人无所适从。
虽然中午依旧炎热,但早晚的凉意确实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且这段时间夜间起风,这股冷风可不像夏日空调那么清凉舒适,而是带着一点寒意,慢慢地往骨头里渗。有些特别怕冷的人,这几天开始出现“被窝捂不热手脚”的情况,更有些“老寒腿”,关节开始变得僵硬,甚至刺痛不适。眼下又没到开暖气的时候,热水袋也不起作用,实在令人困扰。不妨转用内调的办法,先调动身体的阳气帮我们御寒。

有一味产自南方的道地本草,正好能在深秋时分帮上忙,这就是四大南药之一——巴戟天。
天生“抗寒体”
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其名自带一股“与天相戟”的气势,用现今的话说,是位不向寒冷低头的“逆袭高手”。《本草乘雅半偈》中说“草木至冬,莫不随天地气化而藏,独此不凋,与天相戟,当为冬肾之生物也”,意思是在万木凋零的凛冬,巴戟天却依然枝叶青翠,生机不减,全凭一身充沛的阳气抵御住了严寒。古人取其肥厚饱满的根部入药,正是看中它温补肾阳、强筋健骨的本事,尤其善于“暖化”因寒而僵痛的筋骨关节。

温阳暖身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气血会自然“内收”,导致四肢末梢和关节部位供能不足,就像一栋空旷的供暖房子,边角房间总是最冷。而那些本就肾阳不足的人,好比一台老旧的热水器,火力不足,再怎么烧,也送不出滚烫的热水,肢体自然又僵又冷。

巴戟天所补的,正是肾中那团“生命之火”。它温煦而不燥烈,如同一张隐形的“电热毯”,持续而稳定地温暖全身,让气血如春水般流通,濡养每一处寒滞的筋骨。若怕温补上火,可搭配黑豆、猪骨等平和食材同炖;若想增强暖身通络之效,不妨配上牛大力、当归,活络筋骨;亦可加入枸杞、红枣,养血补气,让身体从内而外暖起来,稳稳“接住”这个渐冷的秋天。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