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姚惠萍、李莉莉等进行的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体外膜氧合(ECMO)成功撤机率,延长ECMO治疗时长及机械通气时长,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这项Meta分析纳入10项研究,包括2项随机对照研究和8项队列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B级,队列研究的文献质量评分为7~9分,纳入的文献质量总体较高。
10项研究中包含了1 513例患者,其中俯卧位通气组674例、仰卧位通气组839例。
研究显示,与仰卧位通气相比,俯卧位通气可提高ECMO 成功撤机率(OR=1.47,95%CI:1.07~2.01,P=0.02),延长ECMO 治疗时长 [均数差(MD)=4.86 d,95%CI:0.95~8.77,P=0.01],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长延长(MD=5.16 d,95%CI:1.08~9.25,P=0.01),总住院时长延长(MD=7.72 d,95%CI:2.10~13.34,P<0.01),机械通气时长延长(MD=6.06 d,95%CI:0.63~11.49,P=0.03)。
此外研究还显示,俯卧位通气可提高ECMO支持患者的30天生存率,但对60天、ICU和院内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
ECMO作为重要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主要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呼吸和循环支持,从而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对于ECMO支持患者,最佳的通气策略仍存在争议。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肺保护策略,通过体位管理达到改善通气/血流比值、提高患者氧合的目的,目前被广泛用于低氧血症患者。
既往有研究显示,对于ECMO支持患者,俯卧位通气可提高ECMO成功撤机率及降低患者病死率。
这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提高ECMO成功撤机率,延长ECMO治疗时长,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原分析结果存在冲突,Meta分析结果并不稳健。
研究者表示,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善肺组织本身的病理状态,持续促进肺功能恢复,为脱离ECMO支持奠定核心基础。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通过优化包括俯卧位通气在内的肺保护策略,协同提升ECMO撤机效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长,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俯卧位通气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长这一结果,研究者解释,无ECMO支持时,俯卧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缩短机械通气时长;但对于ECMO支持者,由于ECMO已经承担了大部分的气体交换功能,俯卧位通气对氧合状态的改善作用较小,加之ECMO上机后会延长治疗时长,因此可能反而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长。
此外,虽然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在改善肺部氧合状态方面对一些重症肺部疾病患者有效,但对ECMO支持患者来说,其改善作用会被ECMO的气体交换功能所“替代”或“覆盖”;重症肺部疾病患者已无法有效执行气体交换,可能伴随广泛的肺泡塌陷、肺组织损伤甚至纤维化;另外,ECMO支持患者通常处于极度虚弱状态,且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衰竭、出血倾向等,这使得俯卧位通气的潜在益处受到限制。
研究者指出,由于这项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普遍较小,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确认俯卧位通气对ECMO支持患者的实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