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一脉相承:刘桂杰医生用脉诊架起健康与信任的桥梁

“您这脉里带着股‘急劲儿’,是不是最近总放不下事儿?” 在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诊室里,刘桂杰医生指尖轻搭患者腕间,一句话让对面的人红了眼眶。对许多患者而言,刘医生的脉诊不只是诊断,更是一次读懂身心的 “对话”—— 她以三指为媒,让古老的脉学成为破解病痛的钥匙、传递温暖的纽带,更让中医的智慧在当代焕发出让人安心的力量。

脉诊:破解 “查不出” 的疑难

不少患者找到刘桂杰时,都带着 “西医查不出问题,却浑身难受” 的困惑,而她的脉诊,往往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曾有位患者被胸闷折磨半年,做过心电图、胸部 CT 等多项检查,结果全是 “正常”,只能靠止痛药缓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就诊时,刘医生闭上眼,指尖在他腕间的寸关尺三部轻轻游走。不过半分钟,她便开口:“您这是‘结代脉’,脉跳时有停顿,是心律不齐的信号。” 随后开出的温阳通脉方,才三剂就让患者胸闷的症状消了大半。复诊时患者攥着她的手说:“仪器没查出的问题,您三指就摸出来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

还有位糖尿病患者,此前一直规律服药,却总觉得乏力。刘医生诊脉时发现,他的脉从之前的 “滑脉” 变成了 “涩脉”—— 这是气血运行不畅、血糖控制不佳的征兆。她立刻调整药方,还叮嘱患者监测餐后血糖。几天后患者反馈,调整前的餐后血糖已接近临界值,若不是这次 “脉诊预警”,恐怕并发症就要找上门了。对患者来说,刘医生的脉诊,就是能提前发现风险的 “健康雷达”。

脉学:传统与现代的 “握手”

在刘桂杰看来,脉学不是束之高阁的 “老手艺”,而是能与现代医学并肩的实用智慧。为了让脉诊更精准、更易被理解,她花了十年时间研究西医病理解剖,把脉象特征和临床病症一一对应,最终总结出 “脉 - 证 - 病” 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

就拿高血压患者常见的 “弦紧脉” 来说,她没有停留在 “肝阳上亢” 的传统判断上,而是进一步细分:“轻弦脉” 多是情绪紧张导致的暂时性血压升高,搭配疏肝理气的药就行;“重弦兼滑脉” 则可能伴随血脂偏高,需要在平肝的同时加用化痰的成分。这种 “精准分型” 让中药降压效果大幅提升,不少患者不仅血压稳了,连之前因血压高导致的头晕、失眠也跟着好转。

她常对学生说:“传统脉学不是‘玄学’,它能找到和现代医学的契合点。” 正是这份 “不守旧、不盲从” 的态度,让古老的脉学在她手里有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医的科学性。

脉意:医者与患者的 “心通”

“诊脉先焐手,问话先暖心”,这是刘桂杰从医三十年的习惯。每次给患者诊脉前,她都会先把手指放在手心焐热,避免冰凉的指尖让患者不适;诊脉时她会闭上眼,全神贯注捕捉脉象的细微变化,也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的安心。

那位因失眠就诊的患者至今记得,刘医生摸完脉后,没有直接开方,而是轻声问:“您是不是总为孩子的事儿操心?脉里的‘细数’劲儿,藏着焦虑呢。” 一句话戳中了她的心事 —— 孩子面临高考,她夜夜睡不着。刘医生不仅开了滋阴降火的药方,还跟她聊起 “放宽心才能帮到孩子”,临走时特意在药方旁写了句 “睡前少想事,喝杯温牛奶”。后来患者失眠好转,复诊时笑着说:“刘医生摸的是脉,懂的是我的心。”

对刘桂杰而言,脉诊从来不是单向的 “判断”,而是双向的 “沟通”—— 她从脉象里读患者的身体,也从患者的反应里调自己的诊疗,这份 “以心换心”,让诊室里的信任格外厚重。

三指轻触腕间,是她与患者的约定;一脉传承古今,是她与中医的坚守。刘桂杰医生用三十年的时光证明,脉诊从来不是过时的 “老办法”,而是能解决当下健康难题、传递医者温度的 “好智慧”。当她的指尖再次感受到脉搏的跳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医者的精湛技艺,更是中医文化在当代最动人的 “活传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一脉相承:刘桂杰医生用脉诊架起健康与信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