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饭是日常最重要的一件事。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必须从每天摄入的食物中获取。那么,每天究竟该吃什么,该怎么吃,这里就有一个食物之间合理搭配问题,也有一个个体差异问题,可归结为“2•2•3•1”原则,即:两个搭配、两个合理、三个平衡、一个结合。
一、两个搭配——
1.酸碱搭配
首先明确,人体自身能精准调节体液酸碱度,无需刻意“酸碱食物搭配”,“酸性体质致病”之说缺乏科学依据。
碱性食物: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新鲜瓜果、蔬菜、海藻、豆类等素食, 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能帮助维持肠道健康、提供身体所需营养。不必精确计算,只需确保每餐的蔬菜量远多于肉类,并摄入足量的水果。
酸性食物:富含蛋白质、磷、硫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海产品、谷物等, 是人体获取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铁、B族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能支撑身体组织修复、能量供给等基础生理功能。饮食摄入过多肉蛋和精制谷物,过少蔬菜水果,易导致钙流失、疲劳等。
所谓“酸碱食物”,是指食物燃烧后残渣的酸碱性,而非进入人体后的效果。比如柠檬虽酸,却是“碱性食物”,但它进入人体后,会被代谢调节至不影响整体酸碱平衡。
合理做法是关注“食物多样性”,每天吃够蔬菜(尤其是深色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少碰高油高糖高盐食物,身体自然会维持健康平衡。
2.粗细搭配
粗:全谷物/杂豆/薯类(粗粮),保留了麸皮、胚芽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能延缓血糖上升、促进肠道蠕动,但消化速度较慢。
细:精制米面,口感好、易消化,能快速供能,但加工中损失了大量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结合粗粮与细粮,以实现营养均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主食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占1/3,比如用“1/2白米饭+1/2糙米”、“馒头+蒸红薯”的组合,既能保证口感和基础能量,又能弥补精制食物的营养缺口。注意选对“真粗粮”,优先选整粒(糙米、燕麦米)、压片(燕麦片),避开“伪粗粮”(如全麦面包选配料表第一位是“全麦粉”的)。
二、两个合理——
1.餐盘合理
餐盘合理是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产能营养素之间的配比合理。
碳水化合物(能量主力),优先选择复合碳水(全谷物、薯类、杂豆),限制精制糖和精制谷物(白面包、白米饭、甜点饮料),比例约占总能量的50-65%。
蛋白质(构建修复),来源多样化,包括优质动物蛋白(鱼、禽、蛋、瘦肉、奶制品)和植物蛋白(豆类、豆制品、坚果种子)。比例约占总能量的10-15%。
脂肪(必需功能),以不饱和脂肪(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坚果、种子、鱼类)为主,严格限制饱和脂肪(肥肉、黄油、棕榈油)和避免反式脂肪(加工食品、油炸食品)。比例约占总能量的20-30%。
微量营养素与纤维,通过摄入大量、多样的蔬菜水果(尤其深色蔬菜)、以及全谷物、豆类来保证。
将餐盘一分为二,一半装满蔬菜和水果,另一半再一分为二,分别装满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这就是一个直观的宏量营养素平衡盘。应该保证每日/每周食物种类丰富,每天摄入至少12种食物,每周25种以上,涵盖谷薯、蔬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大类。每餐以 “植物性食物为主”,蔬菜水果占半壁江山(蔬菜多于水果)。
2.饥饱合理
进食以“八分饱”为目标,结合身体信号和进食习惯调整,避免过饥或过饱。注意,八分饱与饥饿感是两回事,维持饥饿感,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都不是好习惯。
关注“饥饿信号”:当出现轻微饥饿感(如肚子空、想吃饭)时进食,避免饿到头晕、心慌(过度饥饿易导致暴饮暴食)。
控制“进食节奏”:细嚼慢咽,每口咀嚼15-20次,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约需20分钟),避免吃太快导致过量。
注意“身体感受”:吃到“不饿但还能再吃几口”时停止,此时胃里无负担,后续也不会很快饿。
避开“干扰因素”:不边看电视/玩手机边吃(易忽略饱感),也不强迫自己“光盘”,以身体感受为准。
饮食“定时定量”: 尽量做到三餐固定时间,每餐主食/蔬菜/蛋白质比例大致稳定),帮助身体形成规律的饥饿和饱腹节奏。
三、三个平衡——
1.四性平衡
寒性/凉性食物:如苦瓜、西瓜、绿豆等,清热降火,适合体质偏热、夏季暑热时吃,但脾胃虚寒者过量易腹泻。
温性/热性食物:如生姜、羊肉、辣椒等,温中散寒,适合体质虚寒、冬季保暖时吃,但体质偏热者过量易上火。
食物的“寒、凉、温、热”四性平衡,是中医食疗的核心理念,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季节气候,搭配不同性味的食物,避免单一性味过量导致身体失衡。 如吃螃蟹时佐姜末;吃松花蛋时佐醋和姜末。体质偏寒时忌食寒凉食物;体质偏热时,忌吃热性食物。气候炎热时,宜吃寒凉食物;气候较冷时,宜吃温热食物。
2.五味平衡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中医认为,五味调和,能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毛孔固密,从而保证人体健康。五味入五脏,适度摄入能滋养相应脏腑,过食则会损伤。
甘(甜)入脾,但过食甜食伤脾,易生湿痰;酸入肝,过食则影响消化;咸入肾,过食咸伤肾,升血压;苦入心,清心火,但过量伤胃;辛(辣)入肺,宣散,但过量耗气。
现代饮食普遍“甘”(精制糖)“咸”过度,而“苦”“酸”不足。应有意识地减少糖盐摄入,并尝试在膳食中加入一些苦瓜、柠檬等食物,使味道更多元。
3.进出平衡
人体摄入和消耗平衡,是指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健康体重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当能量摄入等于能量消耗时,体重保持稳定;如果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导致体重增加;如果摄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机体动用储存的脂肪等能源物质,导致体重下降。
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人体基础代谢占总消耗的60%-70%,维持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血液循环)的能量消耗;食物热效应约占总消耗的10%,消化、吸收和代谢食物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日常活动和运动,消耗比例因活动水平而异。
维持能量平衡需根据个体生理状况、活动强度等合理调整饮食和运动。长期能量失衡可能导致肥胖或消瘦,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四、一个结合——
普适性与个体性相结合是基本原则。通用的健康饮食原则是基础,但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考虑特殊生理阶段: 孕妇、乳母、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各有不同的营养重点。
关注健康状况: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痛风等)需遵医嘱调整饮食。需聆听身体反馈,关注进食后身体的感受(消化、精力、皮肤状态等),作为调整的参考。
尊重文化习惯与食物耐受性: 在健康框架内融入熟悉的饮食文化;对过敏、不耐受(如乳糖、麸质)的食物进行替换。
维护“可持续性”: 兼顾健康、美味、文化和心理愉悦,让健康饮食成为可长期享受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的平衡,不是一个需要精确计算的数学公式,而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导航系统。不需要在所有餐点中同时做到完美,但只要以这些原则为指引,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不断调整,就能自然而然地走向健康,享受食物带来的真正滋养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