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和直肠统称“大肠”。我们说大肠癌是“不太冷血”的杀手,是有道理的。
因为它来源简单、发展缓慢,并不是一夜癌变。
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变来的——从小息肉发展到癌,一般要5-10年。
所以“健康”人也该做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就切掉,才能真正“肠治久安”。
就这么简单!

这是29岁的小伙子,间断便血2月余。
他见到我后直接说:“我就是患有痔疮,偶有便血,
紧接着又问我:“肠镜疼不疼?会不会感染?会不会穿孔......”
我说“但凡便血的,是强烈建议做肠镜的,以排除其它出血原因及其它疾病,给你做的是无痛肠镜,睡一觉检查就结束了,没有痛苦”。准备妥当15分钟后开始给其行肠镜检查。
几分钟后镜子顺利到达升结肠近回盲部立马就见到一巨大环周肿物(进展期癌),和我检查前担心的一样,结肠癌!
29岁,29岁,除了惋惜,唯余一声叹息......
我常想,如果他早一年做肠镜,如果首诊医生再坚持劝一句,如果他多少懂一点相关常识……
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
可惜,人生没有假如。
实际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复杂,除了痔疮和肠癌,很多疾病也会导致不同颜色、性质的便血。
最致命的是,如果轻易当成“痔疮”,往往拖到中晚期才检查。
肠息肉就像体内的定时炸弹,不及早发现并切除,早晚会出大事。
但只要及时做一次肠镜,在恶变前拦截它,就能有效预防。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总体仍在上升,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它甚至可能超越肺癌,成为新的“癌王”。
我国大肠癌患者数量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发病率已跃居所有恶性肿瘤第3位,每年约37.6万人确诊,19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约有1000人被确诊!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在2299位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221位从未做过肠镜,多数是出现便血、腹泻、腹痛等明显症状后,才不得不做第一次肠镜。
“大肠癌早发现三个月,能多活三十年。”早期肠癌5年存活率超过90%,而晚期则不到40%。
我们说大肠癌“不太冷血”,正因为它的出身简单、发展慢,不是突然癌变。
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身”,从小息肉慢慢长大、恶变(见下图)。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是从息肉演变而来,这个过程缓慢而隐蔽,90%以上的息肉阶段没有任何症状。
息肉→癌演变过程:

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一般需5-10年时间。
我们完全有机会发现并切除它,彻底阻断癌变之路,真正“扼杀在摇篮里”。
而方法极其简单:在50岁前(高危人群提前到40岁)做一次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
发现息肉,切掉息肉,定期复查,基本上这辈子就和肠癌无缘了。
是不是超级简单?
内镜下息肉切除示意图:

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大肠癌!
需注意:很多早期肠癌甚至部分进展期肠癌并没有特异症状。一旦出现以下表现,可能已非早期,务必警惕!
1.排便习惯改变
次数增多,一天两三次,且总有排不尽感
粪便形态改变(变细、变扁、有凹槽)
颜色变黑或暗红,变稀、带黏液
排便次数增加却无便排出
2.黏液便或脓血便
便中带鲜红或暗红血液及黏液,粪血相混
伴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
大便形状改变、变细
3.腹痛、腹胀
因肠道梗阻引起腹胀或腹痛(中下腹为主)
多为隐痛或胀痛,程度不一
4.腹泻与便秘交替
若持续出现,需考虑肿瘤影响肠道功能
5.贫血、消瘦
长期便血导致贫血,伴面色苍白、体力下降、活动后心慌
体重不明原因减轻、反复痔疮不愈、肛门持续疼痛或溃疡
如有上述任何症状,请尽早去医院检查。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筛查建议
以下人群应尽早做相关检查,肠镜是诊断“金标准”,也可配合大便潜血、粪便DNA检测、仿真肠镜等。
1.50岁以上人群
建议开始筛查,如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可10年后复查
部分专家建议40岁起开始筛查
2.既往有息肉者
若息肉<1cm、数量<2个、低危(如管状腺瘤),切除后5–10年复查
若数量≥3个或为高危息肉,建议每3年复查
3.有炎症性肠病史者
发病后8–10年应开始肠镜筛查
4.有家族史者
一位直系亲属60岁前患癌,或两位及以上亲属患病
应从40岁开始筛查,或按“最年轻患者年龄-10岁”计算(如父亲40岁确诊,则子女30岁起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