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6瓶功能性饮料下肚,他失去意识

功能性饮料是不少人熬夜加班、提神醒脑的“续命神器”,但大家不知道,如果把这“神器”当水喝,它可能瞬间变成把人送进ICU的“夺命毒药”。

男子喝6瓶功能性饮料后失去意识

日前,为了在晚高峰送餐时保持清醒,深圳36岁的外卖员胡先生在短时间内连续喝下6瓶功能性饮料。

第二天上午,家人发现他躺倒在地。被叫醒时,他看似反应正常,只是有些发烧,于是家人让他继续休息。

然而,到了上午11点,胡先生自觉心跳加快、发热、出汗、伴随全身开始抽搐,头部和双手不受控制地抖动,对家人的呼唤毫无反应。更严重的是,这种抽搐反复发作,最后一次持续长达半小时未见缓解。

随后,胡先生被紧急送进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医生从家属那里了解到,胡先生短时间内饮用了大量功能性饮料。医生推测:患者很可能是“中毒”了!于是,他们立刻将胡先生的血液和尿液送到毒物检测中心。

在患者病情加重后采集的血液样本中(距离摄入时间约40个小时),毒物检测仍检测出咖啡因。值得注意的是,胡先生尿液中咖啡因的浓度甚至高于血液,说明即使在医院采取水化、利尿等促排措施后,他体内仍残留大量未被代谢的咖啡因。

据测算,胡先生在短时间内摄入的6瓶功能性饮料咖啡因总量在300~350毫克。

每日两瓶功能性饮料是安全红线

市面上常见的功能性饮料中,除了含有牛磺酸、维生素等,提神效果主要来自咖啡因。

根据《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建议,普通成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应控制在400毫克以内。一般的功能性饮料咖啡因含量为50~504毫克/罐或瓶,如果控制不好饮用量就可能会超量摄入咖啡因。

对于功能性饮料,一个必须牢记的常识是:多数产品说明书上明确建议每日饮用不宜超过1~2瓶。

医生表示,患者出现咖啡因中毒,轻则心慌、心悸、手抖,重则可能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等。如果继发严重的并发症的话,可能会导致死亡。

前述案例中,经过针对性治疗,胡先生康复后顺利出院。

过量的咖啡因会过度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导致心悸、焦虑,严重时引发抽搐和意识障碍等中毒性脑病。

功能性饮料不是普通饮料,不仅要控制摄入量,还要杜绝“咖啡因+酒精”兑着喝。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会减缓大脑活动,咖啡因则是神经系统的兴奋剂,会刺激神经制造出短暂的清醒假象。

两者同时摄入,大脑会接收到相互冲突的信号。一方面会让人“陷入沉醉”,另一方面又会让人“强行激活”。

表面看起来,人似乎不那么困倦,但实际上,酒精导致的判断力下降、协调能力受损等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改善。

最好的饮品是白开水

过量摄入功能性饮料还可能出现其他健康风险。比如,功能性饮料中一般含有大量糖分,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糖摄入过高。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对近12万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含糖饮料增加早死风险,主要死于心血管病,小部分是癌症。人工甜味剂代替蔗糖也不健康,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健康生活行为指导建议·减少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倡议,儿童每天足量饮用白开水,科学选择无糖(每100毫升饮料中含糖量低于0.5克)、低糖(每100毫升饮料中含糖量低于5克)饮品,减少“添加糖”“隐形糖”的摄入。

家长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其饮用白开水的习惯;不主动给孩子提供含糖饮料,更不以含糖饮品奖励孩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而功能性饮料一般糖含量都不低。

曾有研究对市面上多款功能性饮料进行了测评,发现糖含量最低的为1.32克/罐,而最高的达到37.62克/罐。

对此,您怎么看?

评论区聊一聊

本文综合 第一现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保健时报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6瓶功能性饮料下肚,他失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