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在这个连续八年“全勤”的舞台上,阿斯利康以“秉中国承诺,创健康未来”为主题,再次将创新的焦点对准“最小的患者群体”——罕见病。
今年,作为进博会现场最具温度的环节之一, “罕见病健康日”活动在阿斯利康展台举行,主题为“多方携手,共筑无‘罕’未来”。来自政府、学术、临床、产业及患者组织的多位嘉宾汇聚一堂,围绕创新疗法可及性、儿童罕见病保障、专项基金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寻中国罕见病防治的可持续之路。

八年来,阿斯利康持续推动罕见病创新药物的在华落地,形成了从“展品变商品”,再到“人人可及”的持续探索。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罕见病仍是被长期低估的健康挑战。全球已发现超过7000种罕见病,其中约95%尚无有效治疗方案,罕见病患者的年度疾病负担更是约为常见疾病的六倍1。科学突破的速度,需要体系保障来接力。
如何让创新疗法从实验室真正抵达每一位罕见病患者,成为今年进博会最具“温度”的议题。
01
从科学创新到体系驱动:阿斯利康罕见病的中国加速度
在全球制药行业,“双十定律”——即“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才可能研发出一款新药”,几乎是每家制药企业难以回避的困境。而在罕见病领域,这一困境更为严峻。由于“高投入、长周期、小人群”的行业特性,能够在这一领域实现科学价值与商业可持续性平衡的药企,更是凤毛麟角。
也正因如此,罕见病治疗面临着更为突出的“无药可用”局面。数据显示,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其中约95%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罕见病业务负责人胡轶清
“只有药企坚持创新研发投入,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迎来‘有药可用’的希望。”在阿斯利康“罕见病健康日”活动现场,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罕见病业务负责人胡轶清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始终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责任与承诺。”
这句承诺背后,是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的现实挑战。胡轶清进一步解释,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成本需分摊在极小的患者群体上,“单个病人的研发成本非常高”。但即便如此,阿斯利康仍在持续投入。2020年收购Alexion后,阿斯利康迅速完成了在罕见病领域的平台构建,搭建起覆盖补体系统、免疫代谢与罕见遗传病的全球研发体系。
阿斯利康凭借进博会显著的“溢出效应”,加快推动罕见病药品上市,并深度融入中国罕见病诊疗发展进程。借助这一广阔平台和强大影响力,阿斯利康在罕见病领域开启“加速模式”。 通过历届进博会,罕见病领域的舒立瑞、科赛优、伟立瑞实现“展品变商品”。以阿斯利康的“进博宝宝”伟立瑞为例,去年该药品完成中国首展,今年已在华获批上市并携双适应症再次亮相进博舞台,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助力全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在活动上,胡轶清还表示, 阿斯利康目前已在中国同步推进超过10项III期临床研究,并实现100%全球研发同步。
这不仅是一家跨国药企的长期信念,更是中国罕见病生态加速成熟的缩影。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阿斯利康不仅见证了创新药物从“展品变商品”的中国速度,也推动了罕见病创新生态在中国的加速成型。
而早在正式获批前,阿斯利康就借助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为十余位NF1患者提供用药机会。这一机制将进博会的创新势能转化为临床实践,让更多患者提前受益,也成为“进博宝宝”从展台走向“病床”的生动样本。

在“健康日”活动现场,深圳市泡泡家园神经纤维瘤病关爱中心对外联络部主任邹杨,也作为一位“泡泡宝贝”患儿家属分享了儿子“满满”的故事。从确诊、求医到获得治疗,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但随着创新药引入乐城,孩子终于迎来了稳定的治疗方案,如今已重返校园。“我们看到了药物带来的希望,”邹杨说,“但也期待更多患者能同样用得上、用得起。”
这个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创新药从科学突破到生命接力的完整轨迹。
“开放带来机遇,合作激发创新。”胡轶清表示,“进博会不仅是展示创新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球健康事业携手前行的重要力量。”
八年来,借助进博会的窗口,阿斯利康始终推动着罕见病创新药的“中国路径”:从实验室的科研突破,到乐城的先行先试,再到医保体系的准入覆盖。这条从“展品变商品”、从“有药可医”到“人人可及”的探索之路,正在为中国罕见病生态建设提供着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本。
02
从早筛到支付共担:中国罕见病保障的生态重塑
如果说科学创新让罕见病“可治”,那么体系保障决定了是否“可及”。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有数据显示,罕见病患者的平均诊断时间为5年,患者在确诊前至少需要拜访多名医生,约40%的罕见病患者都至少曾被误诊过一次2。 确诊迟缓、治疗碎片、支付困难,三重困境如同多米诺骨牌,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足以导致整个体系的延误。
因此,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在罕见病保障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68种罕见病的126种药物进入医保,两批国家罕见病目录纳入207种疾病,诊疗协作网覆盖419家医疗机构,初步形成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临床端落地的框架。
但政策的进步与患者真正获益之间,仍隔着一道不容忽视的鸿沟。
这道鸿沟的背后,其实也是三个层层嵌套的结构性问题。确诊滞后导致治疗延误,治疗延误叠加支付障碍,而支付障碍又反过来削弱治疗依从性与真实世界疗效。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的创始人王奕鸥从患者的视角指出,当前罕见病保障已从“有没有”转向“通不通”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企业、政府与社会多方的角色,正被重新定义。
早筛之后,还需全病程管理接力。以神经系统类罕见病为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重波介绍,过去五年该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药物爆发期”,大量新兴生物靶向药的上市,使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等患者的治疗模式彻底改变,疾病复发风险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然而,当治疗从“无药可医”迈入“多药可选”,新的问题随之出现:长期管理与经济负担成为制约治疗持续性的关键。赵重波指出,目前,国内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已普遍建立罕见病诊疗中心、专病科室与三级疾控体系,形成相对系统的诊疗网络。体系化建设在临床管理层面已初具规模,但配套的经济与社会支持仍相对滞后。CAR-T等高值疗法的出现,让“有药可用但用不起”成为现实考题。

儿童患者的困境更为典型。王艺强调,儿童罕见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家庭经济与照护负担沉重。“药价高、疗程长、保障不足”构成现实三座大山。她呼吁,应进一步加大对儿童和弱势群体的专项支持力度,建立覆盖诊断、治疗、康复与社会融入的全病程支持体系。
从全国来看,中国罕见病保障正从“政策引导”迈向“体系建设”,未来应在医保创新、多元筹资与社会共治方面形成合力。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建议探索设立专项罕见病保障基金,特别关注儿童群体的长期可负担性问题,以推动罕见病从“被看见”到“被保障”,让创新药物真正惠及更多患者。
未来,在保障公平与基金可持续之间,需要通过制度设计释放医保的结构弹性,同时引导商业保险与社会资金参与共担风险,构建“医保兜底、商保分担、慈善补位”的多层次支付体系。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
这场对话最终指向同一个结论: 罕见病保障是一项政府引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的合力工作,就像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在致辞时总结:“罕见病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既需要政策持续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共同参与与责任共担。未来,应在创新与保障并重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可持续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罕见病保障‘共享共建’”模式。”
0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