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胸口不闷了,睡觉也踏实了,多亏了郑州的专家和咱们医院的大力协作!”近日,永城市中心医院的病房里,64岁的屈老爷子摸着胸口,向定期随访的曹涵主治医师竖起了大拇指。
从心慌胸闷在永城入院,到郑州精准救治,再到回归家乡安心康复,屈老爷子的“安心”诊疗记,正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与永城市中心医院专科共建成果的生动缩影。
时间拉回到数天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臧小彪副主任医师像往常一样,来到永城市中心医院开展疑难病例会诊——这是两家医院自2024年4月17日启动专科共建以来的常规动作。每周都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来到永城,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查房时,因心慌、胸闷入院的屈老爷子引起了臧小彪的注意。

当地医院初步诊断屈老爷子为快心室率房颤,伴有室早、室速,拟行射频消融治疗。
但臧小彪在细致审阅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资料后,敏锐地察觉到异常:“多源性室早不是简单的心律失常,背后很可能藏着严重的心肌病变,贸然手术风险太高。”他当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建议转至郑州接受进一步精准检查。
绿色通道迅速开启,屈老爷子当天便被转诊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心脏磁共振、专家彩超等一系列检查,层层揭开了病情的“面纱”:近一半心肌存在严重缺血,心功能射血分数不足30%,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瓣膜返流等多重问题。
“患者动态心电图已经捕捉到室速信号,随时有猝死风险。”接诊的心律失常二病区赵永辉主任医师在多学科会诊后明确指出,根据最新临床指南,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治疗方案确定,但一道罕见的“关卡”横在了手术团队面前。
CT检查显示,屈老爷子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直接连接冠状静脉,这种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仅约千分之三,给ICD精准植入带来极大挑战。
“ICD对感知和除颤阈值要求极高,常规左侧植入路径因血管变异无法实施。”赵永辉主任医师介绍,团队结合两年前处理类似病例的经验,创新性制定了“右侧穿刺植入电极+胸骨前隧道牵引至左侧”的手术方案,同时启用“皮下电极导入器”这一“神器”,让跨胸骨牵引操作更安全顺畅。
术前反复推演,术中精准配合。
在赵永辉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臧小彪副主任医师、赵智晗主治医师与王磊主治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默契协作,从穿刺、电极植入到隧道牵引,每一步都精准无误。
历时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ICD成功“上岗”守护老人心脏。

术后恢复阶段,考虑到家属不便长期陪护,臧小彪在全面评估后建议让患者返回永城市中心医院康复治疗。该院曹涵主治医师曾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修,熟练掌握ICD术后管理规范。
屈老爷子返回永城后,曹涵便接过了康复管理的“接力棒”,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同质化的术后服务。
如今,老爷子的囊袋顺利拆线,已经康复出院。
据了解,自专科共建启动以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已累计向永城市中心医院派出专家30余人次,开展诊疗服务200余人次、教学培训15场,转诊疑难病例46例。通过“专家下沉、技术下输、病人上转、管理同质”的闭环模式,一条贯通城乡的心血管健康通道正逐步成型。(臧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