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说自己“累到睁不开眼”,结果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干啥都没劲,但查体啥毛病都没有。更离谱的是,明明前一天睡了十二个小时,醒来还是像没睡一样疲惫,脑袋空空的,记忆也跟着断片。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没精神?还真不是,这种状态,十有八九是焦虑惹的祸。

很多人搞错了,以为“焦虑”就是坐立不安、手心出汗,其实那只是它的一种面貌。焦虑是个“千面人”,不止折磨情绪,更会悄悄侵占身体,让人搞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病了,还是只是太累了。身体没毛病,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就是它在搞鬼。
睡得越多越累,大脑“休息失效”
最明显的信号,就是越睡越累。不少人以为只要多睡觉就能缓解疲劳,结果一觉醒来不仅没精神,还更迷糊。这是大脑的“休息失效”,也叫“非恢复性睡眠”。简单说就是,虽然躺在床上,身体停了,但大脑没休息。

它还在忙着处理那些没解决的烦心事,就像电脑后台一直开着程序,睡多久都不会真的“关机”。有研究表明,长期焦虑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特别是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下降,会直接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深睡眠比例下降,清醒次数增加。睡眠质量差,哪怕睡了十小时,也不如别人六小时精神。
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像“脑子不够用”
还有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神隐”。很多人以为自己变懒了,其实是焦虑让大脑“短路”。医学上称之为“执行功能障碍”,大脑前额叶皮质受到了慢性压力的影响,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心不在焉,甚至本来熟得不能再熟的事,也会突然忘记下一步该干嘛。

这种状态下,工作效率暴跌,做事总出错,越做越烦,越烦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数据显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约40%。
胃口差、免疫低、浑身酸——“假病症”频发
更让人崩溃的,是那种“假病症”满天飞。什么胃口差啦、喉咙堵啦、心口闷啦、肩颈僵硬啦,一查又查不出问题。没错,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型躯体症状”。
医学界也叫“躯体化”,指的是情绪压力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大脑识别不了这种“无形的敌人”,于是索性拉响全身的警报,肌肉紧张、免疫力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连带着全身开始不舒服。

最常见的是肠胃问题,焦虑会刺激肠道神经,造成腹胀、腹泻或便秘。还容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比如反复感冒、喉咙发炎、牙龈肿痛,明明注意休息了也不见好。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叫“晨起疲劳”。就是早上醒来那会儿,感觉整个人像灌了铅一样重,起不来床,脑子转不动,手脚没力气。这不是懒,而是肾上腺过度疲劳。长期焦虑的人,身体处于高应激状态,会分泌大量皮质醇(就是俗称的压力激素)。

正常情况下,皮质醇在清晨分泌最多,帮助人清醒。但长期高水平分泌后,身体调控机制被打乱,结果是皮质醇不升反降,早上反而更没精神。医学研究显示,慢性焦虑患者的晨起皮质醇水平比正常人低20%-30%,难怪起不来床。
更有甚者,会陷入一种“情绪麻木”。不是特别烦躁,而是对什么都没感觉,像是没了情绪。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叫“情感钝化”,其实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为了避免过度焦虑干脆把情绪感知通道给关了。

但问题是,情绪一旦钝化,对生活的热情也跟着熄火,人会变得麻木、不愿社交、甚至对原本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说明焦虑已经侵入到更深层的心理层面。
焦虑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吓人,而在于它太“正常”。谁没有点烦心事?可一旦它长期存在而没有疏解,慢慢就变成了隐性的压力源。而且,它喜欢伪装成“身体问题”来欺骗你,让人误以为是亚健康、疲劳、缺营养,结果怎么调都调不好。
其实,真正该调的是内心。不是去喝什么补汤、吃保健品,而是认真地看看自己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是不是总在压抑情绪、压榨自己。

根据国家心理健康中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达到7.6%,但真正就诊的人不足两成。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带着焦虑生活,却从来没把它当回事。
有些人甚至习惯了这种紧绷的状态,觉得这才是“正常生活”,反而一闲下来就更焦虑。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适应障碍,大脑被迫适应了高压环境,结果一旦环境放松,就陷入“无所适从”。
不过,焦虑不是病魔,不是非得住院吃药。它更像是一个提醒,一个信号,告诉人们该刹车了。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总有人逼自己“卷出优越感”,可身体不是铁打的,精神也需要休息。

适当的焦虑可以让人进步,但过度的焦虑只会拖垮人。关键在于识别并正视它。很多时候,人不是没能力,而是太紧绷,结果什么都做不好。心理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太焦虑了。
想要缓解焦虑,不能只靠意志力。有时候,越压抑越反弹。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身体、情绪、认知。身体上,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有助于神经递质分泌平衡。
情绪上,要学会觉察和表达情绪,哪怕只是写写日记、和朋友聊聊,也能减轻负担;认知上,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压力来源,学会给自己设限,不要老想着“必须完美”,否则只会不断内耗。

如果情况已经影响到生活,别犹豫,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不丢人,就像感冒发烧去看医生一样自然。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心理援助热线和公立医院心理科,别总拖。特别是那些出现睡眠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长期身体不适却找不到原因的人,八成背后都是焦虑在作祟。
焦虑不是可怕的敌人,而是身体在求救。听懂它的语言,才知道怎么帮自己走出来。很多人以为焦虑只影响情绪,其实它才是那个悄悄毁掉身体、偷走精神的“隐形杀手”。

那些看似没精神、总说自己很累的人,别再怀疑自己是不是懒,很多时候,只是太焦虑了而已。
参考文献:
[1]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57(1):5-11.
[2]慢性压力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3):156-161.
[3]焦虑与睡眠障碍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睡眠研究,2025,13(2):88-92.
[4]焦虑障碍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4,37(4):244-249.
[5]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5,41(1):22-27.
[6]心理应激与肠道功能紊乱的关系探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8):68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