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跑步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很多人选择跑步来减压、锻炼身体,甚至作为一种社交活动。但演员和主持人于莎莎在青海湖高原进行的一次直播跑步,揭示了现代人跑步背后真实的状态,这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心理与情感的反射。
一、跑步成了中产的新宗教,却治不好我们的精神内耗
在过去十多年里,跑步在中国成了一个广泛流行的活动。无论是大城市的白领,还是小城市的退休人士,几乎都能看到有人在跑步或晒自己跑步的照片。跑步仿佛成了社交货币,成为展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但讽刺的是,跑步的普及并没有缓解现代人越来越严重的焦虑。根据《2025国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35到45岁的人群中,76%的人承认“表面看起来很自律,内心却已经崩溃”。他们早上五点起床跑步,跑完后却瘫坐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直到深夜;他们戴着智能手表监测心率,却忽略了心跳加速背后的恐慌。
跑步本应是一种与自然和身体的对话,但如今它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人们在跑步前调整好滤镜和角度,在跑步中精确计算时间与卡路里,跑完后拍九宫格并配文“自律即自由”。我们跑步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
而于莎莎在青海高原的直播跑步,不仅没有用滤镜和修饰,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她在镜头前气喘吁吁地说:“我现在心跳158,头有点晕,但我不想停。因为停下来,就像认输。”这一句话让无数人感同身受,揭开了我们表面自律背后无尽的焦虑。
二、高原跑步的隐喻:人生真正的挑战,从来不在平地
青海湖的赛道,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70%。普通人在这里走几步都会觉得喘不过气,更别提跑步了。然而,于莎莎选择了最艰难的方式——边跑边直播,这意味着她的摄氧量被进一步压缩,心率极易飙升。医学上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在跑步时心率应控制在140-160次/分钟,若心率持续超过150次并伴有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尽管知道可能有危险,她仍然坚持跑下去。这种坚持其实正映射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喘不过气,但依然要在朋友圈里展示“正能量”,我们经历了失业,却要假装在同学会上事业有成,夜里失眠,白天却依旧强装笑容。
真正的“高原”并不在青海,而在每个人的心中。于莎莎的直播,不仅仅是跑步,它更是一种勇敢的自我暴露。她没有掩饰疲惫和痛苦,而是把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展现给世界。这种真诚和不完美,恰恰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三、明星效应之外:跑步不是逃离生活,而是重新进入生活
很多人以为跑步是为了逃避——逃避工作的压力,逃避家庭的琐事,逃避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但于莎莎的经历告诉我们:跑步并不是逃避,而是迎接生活的挑战。
回顾她的马拉松经历:
- 2016年,她在三亚的烈日下全程跑步,并开玩笑说“跑完要去吃椰子鸡”;
- 同年,她与张朝阳、任贤齐一起跑日月潭,表示“和聪明人一起跑,脑子都变快了”;
- 2019年,她边跑边听歌,带着自带乐队的节奏对抗孤独;
- 2025年,她选择直播自己在青海的跑步过程,把私人经历转化成公共的共鸣。
于莎莎跑步的意义,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连接”——连接身体与意志,连接个体与群体,连接痛苦与希望。
反观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戴着耳机,把音乐调到最大,只为了屏蔽外界的声音?我们往往注重配速数字,却忽略了脚下土地的温度。跑步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跑得有多快,而是能否在奔跑中听见自己真实的心跳。
四、心率过高的警示:别让“自律”变成自我剥削

关于健康建议:若跑步后心率持续超过150次/分钟,并伴随胸闷或气短,必须立刻就医。这句话值得每个“卷王”反思。
现代社会大力倡导“自律即自由”,却很少有人提醒:过度的自律其实是一种自我剥削。有些人每天跑10公里,仅仅为了维护自己的“人设”;有些人晚上节食,白天夜跑,结果身体出现问题;还有些人把跑步当做“赎罪”的工具——今天没完成KPI,就跑多几公里来“惩罚”自己。
这种跑步方式并不是为了健康,而是在用身体偿还精神债务。于莎莎敢于在高原上说“我头晕”,恰恰体现了一种智慧。她懂得倾听身体的信号,而不是通过意志力强行压制。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疲惫,而是敢于在疲惫时停下。
五、出路在哪里?从“表演式跑步”到“存在式奔跑”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跑步,才能真正疗愈自己呢?答案是:从“为别人跑”转向“为自己跑”。
不必去追求速度,慢慢跑,享受沿途的风景;
不必在跑步后发朋友圈,跑完后默默泡一杯茶;
不必与他人比较里程,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一分钟,就是进步。
于莎莎在《极品女士》中演过“挂五花肉减肥”的搞笑剧情,讽刺了盲目跟风。而她自己通过行动证明:跑步并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更完整地活着。
2025年,随着AI接管了越来越多的工作,人类最稀缺的能力,已经不再是效率,而是感受力——感受风、感受汗、感受心跳、感受活着的证据。跑步,正是唤醒这种感受力的仪式。
写在最后: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我们终于学会呼吸
当于莎莎冲过终点时,镜头捕捉到她眼角的泪光。这泪光并非因为疲劳,而是因为她知道——她做到了。
在一个既鼓励“躺平”又逼迫“内卷”的时代,她选择了第三条路:清醒地奔跑。她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在每一次抬腿落地之间,确认自己还活着,能痛,能笑,能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大口呼吸。
人生就像一场高原跑步——氧气稀薄,但风景辽阔。如果你现在正感到窒息,记住:
你不需要跑赢别人,只需跑过昨天的自己;
你不需要完美无缺,只需真实存在。

点个赞,不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告诉自己:“我还在路上,我没有输。”
你最近一次跑步,是为了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