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这个我们体检时最熟悉的指标,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血压高了,担心心脑血管出事;
血压低了,又整天头晕乏力。
那么,从长远来看,长期高血压和长期低血压,究竟谁的后果更严重呢?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场“压力”之争。
长期高血压和低血压,
哪个更严重?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正常血压范围。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而低血压,通常指血压低于 90/60 mmHg。
不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长期不控制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损伤。
那么,哪一个更严重一些呢?
长期血压升高
会损害多个器官
心脏:心脏长期承受过高压力,会引发心肌肥厚与心脏扩大,严重时会引发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肾脏:高高血压导致肾动脉收缩,使肾小球长期缺血、硬化,逐步损害肾功能。这一进程在合并糖尿病时会极大加速,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或尿毒症。
大脑:高血压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它既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出血,也可能导致脑血管堵塞梗死,其中脑出血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更为常见。
眼睛:长期高血压会引发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和渗出,可能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存在失明风险。
图源:39健康网
长期低血压
影响生活质量
医学上,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两种常见情况:
一种是“生理性低血压”。
有些人血压测量值虽然达到低血压标准(如低于90/60 mmHg),但本人并无任何不适症状,全身各器官也没有缺血缺氧等异常。
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个人体质”,多见于体型瘦长的年轻女性、长期坚持运动的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
如不影响正常生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营养。
图源:生命时报
另一种是“病理性低血压”。
它通常由其他疾病引发,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报信号”。
除了头晕、乏力等低血压表现,患者往往伴有明确的病因,如严重营养不良、结核、恶性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因此,从长远来看,虽然低血压会明显干扰日常生活状态,但就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慢性损伤风险而言,持续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更严重一些。
但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或低血压都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无论是哪种,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长期异常,都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规范干预,才能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图源:人卫健康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