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肺癌术后接连心梗+室颤+肺栓塞!84岁老太如何披荆斩棘撤机拔管……

84 岁的王老师,不久前被确诊为肺癌,在老家接受了肺癌切除手术并顺利出院。

两天后,意外突然降临,王老师突然感到左胸剧烈钝痛,呼吸急促,被家人紧急送往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术后突发心梗,抢救室里又室颤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抢救室,王老师的心电图显示ST段显著抬高,肌钙蛋白超出检测上限。两项关键指标直指同一个危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这意味着刚刚闯过肺癌手术关的王老师,又突然遭遇了心脏的 “致命突袭”。

突然,床旁心电监护传出刺耳的警报——室颤!这是最危险的恶性心律失常之一,随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除颤仪迅速充电、电极片精准贴在胸前,同时,气管插管快速到位,确保呼吸通畅,控制心律的药物也第一时间通过静脉输注进入体内。一次、两次…… 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逐渐恢复规律,患者的生命体征暂时趋于平稳。

随后,急诊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心脏前降支及对角支近乎完全闭塞,心内科团队迅速置入两枚支架,血管恢复通畅。术后,王老师因病情危重被转入EICU,接受全天候监护。

撤呼吸机前确诊肺栓塞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兼急诊医学科主任韩芳带领团队,将治疗重点放在心功能恢复上,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细致评估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关键指标,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精准依据。

经过精准治疗,王老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从危急值回升至50%(正常范围约 50%~70%),血管活性药物也逐渐停用。

就在即将撤除呼吸机时,新的危机出现——患者氧合指数降至200mmHg以下,D-二聚体显著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

为明确诊断,紧急行肺动脉 CTA 检查,结果正如担忧的那样:双肺动脉分支栓塞。更棘手的是,患者的右肺存在大量胸腔积液。王老师此前的肺癌手术正是在右侧,难道手术部位出现了问题?

随后,呼吸内科与心胸外科专家迅速展开会诊,结合王老师的病史与检查结果,决定立即为她进行胸腔穿刺术。当黄色澄清的液体从胸腔内缓缓引出,且未发现明显血性液体时,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医生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表明积液并非来自手术部位的出血或病变,排除了肺癌术后局部并发症的风险,也为后续治疗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针对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有序展开。医护团队精准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王老师再次接受肺动脉 CTA 复查,双肺动脉分支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这意味着原本堵塞的肺部血管已重新通畅。

到底要不要气管切开?

然而,王老师的氧合指数仍低,气道内持续有黄脓痰,提示肺部感染未控制。此时气管插管已留置14天,超过目前所有临床指南推荐的气管插管保留时间极限,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激增。

在紧急召开的多学科讨论会上,呼吸内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的专家们经过反复研判,给出了一致的会诊意见——建议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手术虽能降低长期插管的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却也意味着王老师要承受新的创伤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后续恢复之路肯定会更加漫长。

家人们也不忍老人再遭罪。他们说,王老师年轻时讲课声音洪亮,哪怕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一定要帮她维护气管完整,一定要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让她再发出洪亮的声音!”

多管齐下保气道,日夜守护现转机

医生们顶住压力,为王老师争取一次拔管的机会。一场精细化的 “气管保卫战” 就此打响:团队重新梳理感染指标,结合痰培养结果精准调整抗感染方案,从根源上控制肺部炎症;每天定时为王老师进行俯卧位治疗;不断微调呼吸机参数以提升肺及膈肌功能;每日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及时引流痰液;针灸刺激穴位调节机体功能,中药汤剂辅助化痰止咳,中西医协同发力,为身体恢复筑起多重防线。

在医护团队不分昼夜的精细化治疗下,王老师的身体状况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好转。曾经持续低位徘徊的氧合指数,逐步攀升至300mmHg 以上,这一关键指标的突破,意味着她的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纤支镜检查时,气道内已基本看不到明显的粘痰。炎症指标也一步步回归正常范围。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的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此前令人担忧的右肺胸腔积液更是彻底消失。

当各项指标均达到拔管标准时,医护团队开始为拔管做最后的准备。王老师先是顺利通过了SBT试验(自主呼吸试验),证明她已具备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的能力。随后的漏气试验也圆满达标,排除了拔管后气道狭窄的风险。

经过 20 多天的漫长等待与坚守,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为王老师拔除了气管插管。

拔管并非终点,后续护理同样关键。为确保王老师呼吸稳定,团队立即为她采取序贯无创通气治疗,之后又过渡到经鼻高流量氧疗,始终密切监测她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气道管理也丝毫没有松懈,护士依旧定时为她进行气道湿化、翻身拍背,预防痰液再次淤积。在细致入微的照护下,王老师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不仅呼吸越来越平稳,精神也愈发饱满。

一周后,经过综合评估,王老师已符合转出EICU的标准。当她被转运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时,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突然用清亮又洪亮的声音,对着送行的EICU医护人员说了一句“谢谢”。这两个吐字,一瞬间像一束光,温暖了所有医护的心。

科普时间

撤机指在使用机械通气的原发病得到控制,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得到改善后,逐步恢复病人自主呼吸,最终撤离呼吸机的过程。撤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与原发病、患者的状态、呼吸支持模式和支持强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韩芳主任表示,部分气管插管患者有望避免气管切开,保留完整气道,但这取决于规范的治疗措施与成功的拔管过程。尤其需要重视围拔管期的精细化护理与多学科综合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拔管失败而需再次插管。通常情况下,需考虑气管切开的患者,往往在短期内不具备拔管指征,因此,加强围拔管期的系统性管理与全面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机械通气的脱机与拔管是一项系统而精细的治疗过程。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医学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在实施中动态调整,从气道湿化到呼吸锻炼,从心理支持到早期康复,帮助患者逐步脱离呼吸机,重获呼吸与表达的自由,回归有质量的生活。

气管切开虽是解决困难气道的一种手段,但并非首选。保留完整气道可减少创伤、疼痛与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吞咽、发声及活动能力,加速整体康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肺癌术后接连心梗+室颤+肺栓塞!84岁老太如何披荆斩棘撤机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