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站在灶台前,我连葱姜蒜都切得歪歪扭扭。厨师朋友告诉我,中式烹饪的第一步是学会"握刀"。正确的姿势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其余三指自然握住。他示范了如何用指关节顶住刀面,这样就不会切到手。练习了整整一个下午,我才终于能把黄瓜切成均匀的薄片。
火候是中餐的灵魂。刚开始我总是担心食物不熟,结果把菜炒得过老。后来明白,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火候。比如炒青菜要大火快炒,炖肉则要小火慢煮。妈妈教我一个诀窍:看油温可以放一根葱丝测试,如果周围立刻冒出细密的小泡,就说明油温正好。
调味是另一个难点。我第一次做红烧肉时,把酱油、老抽、生抽都混在一起,结果咸得发苦。饭店大厨分享了他的心得:生抽提鲜,老抽上色,料酒去腥,糖调味。他建议我准备个小勺子,严格按照比例来,等熟练了再凭感觉。
认识食材也很重要。我曾经分不清里脊肉和后腿肉的区别,直到在菜市场遇到一位热心摊主。他耐心地教我辨认各种部位:"里脊肉嫩,适合炒菜;后腿肉有嚼劲,适合炖煮。"他还教我怎么挑选新鲜的蔬菜,比如黄瓜要选带花的,茄子要选手感沉的。
最让我头疼的是勾芡。不是太稀就是太稠,经常结块。后来在烹饪课上,老师演示了正确的方法:先用冷水调匀淀粉,再慢慢倒入锅中,同时快速搅拌。回家练习了好几次,终于能做出光滑透亮的芡汁了。
现在的我,虽然还算不上大厨,但已经能从容地准备一桌家常菜。回想这段学习经历,最大的感悟是:烹饪需要耐心,就像生活一样,急不得。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法,背后都是无数次的练习。而当你终于做出一道让自己满意的菜肴时,那种成就感,胜过任何外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