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红军的3万大军来到了乌江的河畔,面对那条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大江,毛泽东深深地陷入了思考。这时,突然有一位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站了出来,他毫不犹豫地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议。这个年轻战士的智慧和胆略,成为了红军成功渡过乌江的关键,而毛主席在回忆起这一事件时,曾感慨道:真乃军中神人!那么,这位年轻战士究竟提出了什么妙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渡江,完成这一历史性壮举的呢?

提到改变中国共产党命运的重大会议,许多人首先会想到遵义会议。然而在遵义会议之前,还有几次同样重要的会议,其中之一便是被称为开了两年的猴场会议。所谓开了两年,其实会议只开了两天,分别是1934年12月31日和1935年1月1日。这个时间段的巧合,至今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会议的召开,主要是因为李德等人坚持北上,计划与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汇合。但毛泽东等人认为,北上已经暴露了敌人的警觉,只有绕道贵州才能保存红军的实力,并寻求新的转机。在会议中,李德甚至引用湘江战役作为例子,警告说乌江可能成为另一个湘江。然而,毛泽东坚决反驳,他认为当时的黔军并不强大,如果红军能在敌主力到达之前成功渡过乌江,就能取得巨大的胜利。最终,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会议成员的广泛支持,甚至周恩来也深感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称其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猴场会议后,红军作出了决定,迅速向乌江出发。然而,抵达乌江后,他们才真正感受到这条大江的险恶。乌江两岸石壁陡峭,江水湍急,宽达250米的江面几乎让所有渡江计划面临巨大的挑战。唯一的渡口,要么被敌军严密把守,要么只能在陡峭的南北两岸进行攀爬。前者虽然渡江相对容易,但却面临敌军的火力压制;后者则更加隐蔽,但难度极高。经过激烈讨论,红军决定采取两路并进的策略,一路从敌军防守最严密的渡口展开佯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另一支部队则悄悄绕到上游500米的地方,通过暗渡来摧毁敌方的哨兵。

然而,计划刚开始实施,局势便陷入了困境。1935年1月2日上午9点,渡江计划正式启动。红军首先在渡口展开佯攻,部队一边模拟架桥,一边展开射击,制造出要架桥渡江的假象,成功引起了敌军的注意。敌人迅速做出反应,展开还击并修筑防线。与此同时,毛振华等几名勇士背着驳壳枪,跳进了冰冷的江水,按照原计划开始强渡。尽管寒冷刺骨,炮弹和迫击炮的火力压制让他们的前进变得异常艰难,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终于成功抵达了对岸。然而,由于敌人的猛烈炮火,携带的缆绳被打断,导致无法继续架桥,计划宣告失败。面对眼前的困境,战士们开始怀疑,难道只能依靠当地群众所说的大木船、好船夫和大晴天来渡江吗?

事实上,早在红军到达渡口时,当地群众就曾提到,要想渡过乌江,必须满足三大条件:大木船、好船夫和大晴天。然而,红军根本不可能依赖这些方式,况且敌人早已烧毁了所有的船只。正当大家陷入困境时,19岁的年轻战士石长阶站了出来。他说自己出生在乌江边,熟悉江水,提出可以用竹子自制竹筏来渡江。石长阶的建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于是大家立刻开始行动。尽管敌人已经烧毁了所有船只和大树,但江边的竹林仍然完好无损。竹子虽然不能用来造船,但足以制作竹筏和竹桥应急使用。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红军战士们开始伐竹,并特别注意只砍雄竹,保留雌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感恩当地群众的帮助,红军还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当地人,大家纷纷自发参与,帮助红军工兵制作竹筏。

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红军终于搭建起竹筏和竹桥,准备再次发起渡江行动。这一次,红军不再依赖炮火掩护,而是选择在夜幕降临后悄悄渡江。来自第4团的五名战士率先尝试,他们成功抵达对岸后,用手电筒向后方发出信号,示意可以继续行动。根据原定计划,红军本打算集结更多战士然后一起发起进攻,但由于水流湍急和敌人的警觉,渡江行动被迫中断。然而,红军没有放弃,1月3日上午9点,他们重新展开了新的行动。假装与敌军隔江交火的同时,三名战士乘坐竹筏悄悄接近敌岸。

当他们接近敌岸时,突然听到对岸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很快,战士们发现这并非敌军的攻击,而是毛振华等人在为他们提供掩护。原来,毛振华等人在成功渡过乌江后,由于丢失了电筒,只能用火柴发出微弱信号,然而由于信号距离过远,未能及时被后方战士看到。虽然渡江行动一度受阻,但毛振华等人坚持等待,直到最佳时机。

不久后,毛振华等人发现红军重新开始渡江,便从石崖上开枪吸引敌人注意。随后,更多的战士乘坐竹筏渡过乌江,并与毛振华等人配合,成功摧毁了敌方的哨兵防线。正当红军准备发起全面进攻时,敌人派来了增援,试图阻止红军渡江。然而,由于通行的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红军虽不断派兵支援,却未能完全突破敌军的防线。为了突破这一僵局,红军第一营的营长果断决定带领战士攀上左侧的陡峭石壁,成功对敌军进行炮火压制,最终帮助红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随着竹桥的完成,更多的红军战士顺利渡江,并接连击溃敌人的抵抗。敌人终于意识到局势不妙,开始撤退。最终,红军成功强渡乌江,完成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壮举。要知道,乌江自古有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而红军凭借出奇制胜的策略,成功突破了这道天险,创造了历史性的奇迹。

1月6日,中央红军顺利全员渡过乌江,并焚毁了浮桥,开始了战略性转移。当敌军赶到时,红军早已消失无踪,国民党军因为缺乏足够的斗志,不得不一步步搭桥渡江,浪费了大量时间。红军强渡乌江的成功,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围歼计划,还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为随后的遵义会议和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纪念这场胜利,萧峰少将特地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最为感人:紧把战争主动权,红军机智胜过天!正是由于红军指挥官的英明领导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才使得红军能够突破乌江这道天险。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像石长阶这样的英雄,他们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