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芋汐最近获得了奖项,大家都在夸赞她度过了发育期,表现比全红婵略好一点。然而,随着全红婵的回归赛场并拿到大奖,两人的口碑发生了反转,大家的看法再次发生变化。

不过,过去一年多里,虽然两位冠军的父母在行为上有相似之处,但却让网友感到惊讶。全红婵的父母希望女儿能健康些,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最希望的就是她能长胖一点。而陈芋汐的父母则不同,他们始终强调女儿要有坚持,必须通过努力去拿到大奖,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队的培养。

这两位冠军的父母为何对子女的期待如此不同呢?难道不应该希望女儿都能更优秀一些吗?

对女儿的态度差异

回顾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陈芋汐和全红婵都参加了比赛。陈芋汐的父母对那场比赛抱有较高的期待,认为女儿有很大机会获得冠军。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关注着女儿的训练,而在国内的跳水比赛中,几乎没有人能超越她。谁知,全红婵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切,她凭借一记超高分成功力压群雄,拿下了世界冠军。

失去冠军后,陈芋汐第一次在训练场上偷偷流泪,她不敢让父母知道,只能自己默默难过。她并不是嫉妒全红婵,而是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难过。尽管她付出了很多,却在最关键的一刻错失了机会。不过,四年后的今天,她重新赢得了冠军,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尽管如此,陈芋汐的父母还是说了一些让她感到有压力的话。他们希望女儿能够更加自律,严格管理自己的生活。作为运动员,她必须比普通人更严格,一点点的体重增加,都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陈芋汐的父母抱着非常“严苛”的态度,不希望女儿放松,尤其是不希望她体重增加。

与此相对,婵宝的父母则显得更加宽容。他们对女儿的体重不介意,婵母甚至笑着说,女儿稍微胖一点更好,显得更有福气。她并没有过多关注女儿能否拿到大奖,而是希望她过得开心,过得健康,不希望她背负太大的压力。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体现出两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虽然都是爱,但表达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严格要求是不是不爱孩子?而不那么严格,是不是就代表更爱呢?或许是家庭背景不同,让他们的爱表现得各有千秋。

爱背后的深意

全红婵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指望女儿能成为冠军。最初,他们只是发现女儿有些天赋,在教练的建议下才把她送去体校。全红婵的爸爸曾经提到,看到女儿身上有许多淤青时,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那时,他的妻子曾问他,为什么一定要让女儿去训练呢?而当全红婵获得大奖时,爸爸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高兴,反而担心女儿会不会因此受到外界的关注,口碑的变化也许会一夜之间发生。
与此不同的是,陈芋汐的父母有着更为沉重的期望。从陈芋汐在国内跳水比赛的优异成绩开始,父母就看到了她的潜力。她第一次出国比赛时,父母坚定地相信她能行,因此当陈芋汐失败时,他们才感到意外。当然,陈芋汐的父母爱她,并不是仅仅看重她是否拿到奖牌。作为长期从事体育事业的父母,他们深知若不争取第一,人生就会有遗憾。
他们希望女儿能够保持长期以来养成的自律,不因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毕竟,对他们来说,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他们所认为的对女儿最公平的期望。
坚持的意义
陈芋汐的坚持给父母带来了骄傲。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她从未放弃训练。记得有一年,她发高烧到39度,仍然坚持要参加一个小型跳水比赛,几天都泡在训练馆里。为了保持身材,她严格控制饮食,即使是过年时,家人们都在吃丰盛的大餐,她仍然坚持吃低卡的白水煮菜。

全红婵的父母并不要求女儿像陈芋汐那样严格自律,然而她自己却展现了强大的自律性。虽然上半年她因体重增加被网友批评,但她并没有放弃训练。她希望自己能像陈芋汐一样优秀,那种内心深处的自律,是她以前没有的,但现在她希望能够达成。

全红婵的父母更关心她的健康,他们认为女儿已经很努力,不必再那么辛苦。而陈芋汐的家庭则不同,她的父母本身就是体育人,早已养成了刻苦奋斗的精神,常人难以理解。这几年,陈芋汐坚持的意义已经变得更加明显,她的努力最终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结语:
陈芋汐的父母给予她深厚的期望,从小就为她提供了最好的培养,让她能够学会流利的英语,掌握国际礼仪。他们的期望不仅仅是让女儿获得冠军,而是让她在这项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全红婵的成功更多得益于她的天赋和努力,因此她的父母更加心疼她,关心她的健康和快乐,而不强求她成为焦点。两种不同的父母爱,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真正的爱。

如今,陈芋汐和全红婵可以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是朋友,她们都在为国家争光。这对国家而言,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