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周今年62岁,做了几十年厨师,退休后唯一的爱好就是泡茶看报,闲暇时还喜欢跟邻居下下棋。

但最近,他总感觉乏力、胃口差,有时候双脚还会莫名肿胀。去医院一查,竟然是“慢性肾衰竭”!
“我平时也没吃多咸啊,怎么就肾出问题了?”他一脸疑惑。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中,医生团队对376名确诊为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些患者中,竟然有超过九成都具有以下7个高度相似的生活习惯或身体特征。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习惯在普通中老年人群中也极为常见,很多人甚至每天都在“默默伤肾”,却毫无察觉。

你的日常,也中招了吗?第3个习惯,90%的人都不自觉地在做。
看完本文,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肾病来得悄无声息,却能带走一个人的精气神。
这些习惯,你可能每天都在做,正在“默默伤肾”
北京协和医院在研究中发现,376名肾衰竭患者中,至少90%存在以下7个共同特征,这背后的科学机制不容忽视。
每天摄盐超标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日均盐摄入量平均达12.4克,几乎是推荐量的2倍。长期高钠饮食会导致肾小球高压,加重肾脏过滤负担,加速功能衰竭。

不爱喝水
饮水量不足会降低尿液排出毒素的能力,时间久了,毒素和代谢废物会沉积,造成肾脏损伤。研究人群中超6成每日饮水少于1000ml。
长期服用止痛药
不少患者有反复服药史,尤其是布洛芬、阿司匹林类非处方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被代谢过程中会损害肾小管。
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不良
数据显示,83%的受试者合并高血压,71%患有2型糖尿病,这两种病若控制不好,是导致慢性肾病的首要诱因。

过度食补,长期高蛋白饮食
喜欢进补、吃大量红肉和高蛋白粉的习惯,在调查样本中普遍存在。肾脏代谢蛋白质的能力有限,长期摄入超标会加速肾脏老化。
作息紊乱,熬夜成常态
近6成人有睡眠障碍或熬夜史,晚睡、作息紊乱会扰乱肾上腺功能和昼夜激素节律,间接影响肾脏血流与修复能力。
忽视体检,肾功能异常发现晚
76%的患者首次发现肾功能异常时,已处于中晚期。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若不定期检查肾功能,极易延误诊治。

若不改变,这些后果会慢慢找上门
坚持这些“伤肾习惯”,时间越长,身体信号越明显。这些肾衰竭前兆,不少人一开始以为是“老毛病”或“小毛病”。
尿量和颜色发生变化
部分患者早期出现泡沫尿、尿色发暗或尿频减少,但未引起重视。肾小球功能受损后,尿中蛋白增多,泡沫难消。
持续性疲乏、注意力下降
肾功能下降影响代谢产物排出,体内毒素堆积,会造成脑功能减退、嗜睡乏力。

水肿加重,尤其下肢和眼睑
调查显示,近半数患者在晨起或久坐后发现脚踝浮肿、眼皮肿胀,这是典型的肾性水肿信号。
贫血、皮肤瘙痒、胃口变差
慢性肾病晚期常合并肾性贫血、钙磷代谢紊乱、胃肠道紊乱,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厌食、恶心等症状。
血压波动大,夜间尤甚
肾脏参与调节血压,功能下降后常出现清晨血压骤升、夜间高压的情况,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医生建议这样调养,保护肾功能其实不难
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大多数早期肾损伤是可以改善甚至逆转的。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专家团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控盐控蛋白,饮食“三减”是关键
建议每日食盐控制在6克以内,红肉摄入不超过每周3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蛋白质以豆制品、鱼类为主,少吃动物内脏。
合理补水,按需喝水
成年人体重每公斤每天需水30~40ml,如60kg体重,建议每日饮水1800~24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尿色清淡即为佳。

减少不必要用药,慎用止痛药
如有长期头痛、关节痛,应找医生查明原因,而不是反复自购止痛药。尤其慢性病患者,用药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定期检查肾功能、尿检和微量蛋白
建议40岁后每年体检包含尿常规、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便于早期发现肾脏异常。
规律作息,睡前远离电子屏幕
建议每晚保持7小时以上高质量睡眠,睡前1小时不刷手机,固定入睡时间,有助于激素平衡和肾脏修复。

健康的肾,其实就在每天的一口饭、一次水、一次早睡中
肾衰竭并非一日之病,而是长期“伤肾行为”累积的后果。
北京协和医院的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正在悄悄改变你的身体命运。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今天开始,不妨少加点盐、早点睡觉、多喝口水,也许,就能把肾脏的“报警”熄灭在无声无息之间。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本文内容仅作科普参考,具体情况仍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面诊与评估,切勿自行诊断或随意停药。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0年)》
4.《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39卷第4期
5.《北京协和医院肾病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报告(2022)》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