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张先生体检发现血脂偏高,医生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但服药一个月左右,张先生便出现了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检查后发现肌酸激酶升高,不得不停药。其实,临床上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医生提醒,他汀类药物虽是降脂“明星药”,但并非人人适用,三类患者需特别警惕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第一类 肝功能异常者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药物蓄积。临床数据显示,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倍者,发生肝损伤风险增加5~8倍。这类患者用药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用药前检查肝功能,包括ALT、AST等指标,异常者需先保肝治疗。
2. 选择亲水性他汀,如普伐他汀,对肝脏影响较小。
3. 定期监测。用药头3个月,每4~6周复查肝功能。约5%的患者用药后会出现轻度肝酶升高,通常无需停药。若指标持续上升或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应停药并就医。
第二类 肌肉疾病患者
他汀类药物可能引发肌病,严重时可导致横纹肌溶解,尤其是以下人群风险较高:
1.有肌病史或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3~5倍。
2.同时服用某些药物者,如环孢素、吉非贝齐等,会加剧肌肉毒性。
3.高龄瘦弱女性,肌肉含量低,更易受损。
建议起始选择低剂量瑞舒伐他汀等新型他汀,避免与葡萄柚同食。一旦出现持续肌肉疼痛、尿色变深等症状,立即就诊。临床统计显示,每百万处方中约有1~2例导致横纹肌溶解,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第三类 特殊生理状态人群
1. 孕妇:他汀可能致胎儿畸形,备孕前3个月就应停药。
2. 哺乳期女性:药物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发育。
3. 80岁以上老人:多重用药增加相互作用风险。
这几类人群用药需个体化评估。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可改用饮食控制+运动管理血脂;老年人建议采用“小剂量起始,缓慢增量”的策略。
作者 董昉 实习编辑 李今越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