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陕北,层林尽染。清晨,清涧县折家坪镇卫生院,一排窑洞式诊间门口,几名医护人员正忙碌着,为周边山村赶来的留守老人检查眼睛。

“把眼zěng tè(睁大)”“眼珠珠不敢乱动”“盯cǐ看(盯着看灯)”……她们用沙哑的嗓音,大声说着刚学会的清涧话。老人们听力不好,说方言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眼部检查。
清涧话被称为最难懂的陕北方言。从河南省人民医院到陕北山村,这支5人巾帼小团队,要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筛查1400多名留守老人,从中找出白内障严重、亟需手术的患者。并在搭建而成的“临时手术室”和跨科借来的病房中,完成一场“光明之战”。
一、高原遇难题
10月14日,清涧县人民医院。一台“古董”超声乳化仪,让护士王妍妍瞪大了眼。
超声乳化仪主要用于白内障手术。但王妍妍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手术室工作16年,从没见过这么古早的型号。
“你见过吗?”她问见多识广的健康快车医学工程师张建,张建摇摇头。
一台古董设备,让5名队员意识到:这次的“健康快车光明行”任务,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
果然,她们很快了解到,清涧县人民医院眼科只有3名医护人员,其中一位已经70多岁了。科室没有独立开展过白内障手术,没有病房。每月七八例手术,主要靠外请专家。
子洲县人民医院的情况类似。

5名队员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马慧、王妍妍、张颖、王一玮、马伟娜
而她们从郑州奔波600多公里赶来,是带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的重托:为两地的群众义诊眼病,实施白内障免费手术。
健康快车作为国内唯一的流动眼科火车医院,20多年来以“在火车内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而著称。

但这次形式却有了巨变:由于清涧、子洲特殊的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手术要从设施完善、流程成熟的火车内,转移到当地医院进行。
所有器械、耗材,都是一箱箱从北京快运过来的。
5名医护人员要筛查出两个县里需要手术的群众,再在临时添加设备的手术室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手术。

10月15日,义诊筛查活动的第一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困难接踵而至。
“我让一位老人往上看,她却做了相反的动作。我这才意识到,不仅我听不懂他们的,他们听我们的普通话也吃力。”白内障中心副主任医师张颖说。
“以前在影视作品里听过很多次陕北方言了,但来到榆林才发现,每个县甚至每个镇的言语都不一样,十句里顶多听懂两三句。”青光眼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一玮说。

相比这两大难题,比郑州低10摄氏度的高原天气,睁不开眼的强烈紫外线,显得不值一提。
二、携手破困局
第一天义诊,初来乍到,几个人在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口气为400多名当地群众完成了眼科检查、白内障筛查、眼底检测和验光配镜。

老人们听力不好,就提高音量说话;听不明白,就连说带比划;问到要紧的病情,就拉来当地医院医护人员当“翻译”。想方设法,务必要弄清楚每位患者的病情,找出每位需要手术的患者。
3天下来,所有人的嗓子都喊哑了。

张颖、王一玮还发现,或许是紫外线较强的缘故,当地群众翼状胬肉和眼底病问题较为严重,这给白内障手术增加了难度。她们提前开始考虑手术的应对。
护士王妍妍、马伟娜,分头开始对接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儿科、神经内科等,商量手术消毒和术后护理的问题。

相较于外科手术,眼科手术对无菌要求更高,在基层医院手术室开展手术,如何保证不出现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是个严峻的考验。
“培训一定要到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会出现感染等医疗事故,这是我们不允许的。”王妍妍说。
她们提前两天对手术室空气进行了培养,对手术床高低进行调整。
发现医院没有给超声乳化仪手柄消毒的气枪,王妍妍立即提出问题。待迅速配置到位后,再仔细给当地医护人员演示消毒冲洗流程。

术后如何点眼这样的护理细节,马伟娜则手把手教给借用科室的护士。
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手术第一天,几个人一上午就高效完成了十几台白内障手术。
其中,有翼状胬肉盖住瞳孔的患者,有晶体皮质液化、进入膨胀期的严重患者。
连续8个手术日,她们顺利为128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完成手术,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39岁。

其中,108名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视力就提升至0.3以上,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用眼需求。
“这次的条件非常有限,健康快车以前没有这么复杂的工作。几名专家齐心协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彰显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精神风采。” 经验丰富的健康快车医疗队领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王悦真感叹。
三、感动每一天
23天,服务1400多名陕北群众的眼健康,对5名队员来说,是一次专业的考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的渴求,对医疗队专家的信任,让她们既感动,又深感重任在肩。

不管义诊筛查还是手术,为了让患者少等候,她们中午不休息,午餐简单吃一点红薯、南瓜就接着工作,直到完成所有诊断、手术。
“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我建议她把血糖管理好再考虑手术,她当时就哭了,说家里就自己一个人,外出就医很难。”张颖说起最受触动的一幕。
见状,几名队员放下手头的事一起安慰老人:“别担心,我们这次就是来解决难题的,一定给您想办法。”
最终,医疗队先给老人做了右眼。术后,她的视力从仅有微弱光感,到能看清视力表第四行了。老人激动得连声说:“谢谢了,你们都是好心人!”

视光学中心主治医师马慧一共为当地老年人免费验配了700副老花镜。
“有位老人戴上眼镜后,第一时间从怀里掏出儿女的照片端详。那一刻我明白,我们修复的不只是视力,更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结。”马慧动情地说。

有人因此能继续做精细的木工活,有人能再次穿针引线,有人终于看清了孙子的作业本,这些朴素的愿望,是5名医护人员23天无休、星夜兼程的动力。
“术后复查,患者握着我们的手表示感谢时,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对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王一玮说。
四、山海递光明


11月6日,带着清涧县人民医院和子洲县人民医院的感谢信,5名队员结束任务回程。

“她们不仅以妙手仁心为数百名眼疾患者实施了高水平的复明手术,更在义诊筛查和学术交流中,将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留在了基层。”感谢信中,流露着对继续合作的期盼。
“活动期间,我见缝插针向几位专家请教了手术的细节和医患沟通的经验,深感时间仓促,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向她们学习!”清涧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王欣欣说。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党总支书记程剑剑介绍,为了保证高效完成健康快车任务,在院党委安排下,他们精心选拔成员,细致准备诊疗物资,提前与健康快车基金会、当地医疗机构沟通核对开展诊疗需要的物资清单,对当地缺乏的仪器、物资积极协调解决,并准备了大量医院编印的眼健康科普资料给当地群众发放。
事实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延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多年来不变的坚守。
仅以“光明行”活动为例,省医医疗队的足迹早已跨越山海,行至东南亚、非洲国家。
2015年,省医眼科医护人员在非洲高原厄立特里亚,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303名患者完成复明手术;2017年,省医眼科医护人员在中华健康快车“缅甸光明行”活动中,为近5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
以专业破困境,用仁心暖山乡。优质医疗的光芒穿透山海,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张晓华 张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