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治未病专栏 | 二十四节气之中医养生——小雪至,寒深雪初至,温润养藏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将于11月22日交节,此时自然界气温持续走低,降水渐由雨转雪,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正式进入“水冰地坼”“闭塞成冬”的“收藏”阶段。

从中医理论看,冬季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肾”,肾主封藏、主纳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与精血的归宿,因此小雪节气养生的核心在于“养藏”——既藏住体内的阳气不使其过度耗散,又养护肾精不使其亏虚,如同为身体“充电蓄力”,为来年春季阳气生发、气血畅通打下坚实基础。这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冬季进补宜助肾封藏,温肾填精。

01

小雪节气

体质与膏方结合,进补更合理

中医有“秋冬养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而进补并非“大鱼大肉”猛吃,核心在于“补其不足”,进补前应先辨清自己的体质,再选对应的食材、药材,避免“虚不受补”或“补错方向”。

< 阳虚体质 >

(怕冷、手脚冰凉、大便溏薄等)

重点补阳气,可多吃温性食材,如羊肉、牛肉、桂圆、生姜等。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肾散寒、补气血,尤其适合秋冬季节因寒邪侵袭或素体阳虚导致不适的人。

< 阴虚体质 >

(口干舌燥、手心发热、失眠等)

需滋阴润燥,避免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可吃银耳、百合、梨、黑芝麻、枸杞、核桃等。如银耳百合莲子羹(滋阴润肺、安神,缓解冬季干燥引起的不适。

< 气虚体质 >

(易感冒、气短乏力、食欲差等)

适合补气健脾,可吃山药、黄芪、鸡肉、小米、红枣等。如黄芪山药炖鸡补气健脾,增强抵抗力,避免冬季反复感冒。

小雪节气后,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阶段,人体阳气持续内收,脾胃功能转旺,正是“藏精”与“进补”的最佳时机,而膏方是此时调理身体、防病治病的首选。通过“望、闻、问、切”全面辨析个人的体质、气血阴阳盛衰状况后,量身定制处方,生成“精准进补”处方制作膏方更有助于个体调养。

02

饮食作息调节养生

中医强调“人法自然”,冬季太阳升起晚、落下早,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调整作息,让阳气更好地“藏”起来。

起居上应尽量做到早睡晚起,建议晚上9-11点(亥时)入睡,亥时应三焦,三焦通百脉,早睡有助于百脉休养生息。早上不宜过早起床,建议等太阳升起后(如7-8点)再起床,过早起床活动可能过早激发阳气生发,影响冬季“养藏”。

冬季运动最佳时间是上午9-11点(此时阳光充足、阳气渐升),尽量避免在清晨或深夜运动,此时寒气最重,易伤阳气。运动项目以“温和、不出汗”的运动为主,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若运动后出汗,需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03

中医外治养生

除了饮食起居调养,在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中,脐周艾灸是接受度较高的调补方法。小雪后,可以对天枢、气海、关元等脐周腧穴进行艾灸。以脐为中心进行艾灸,利用脐部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以及脐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的功能,借助姜、药、艾草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经络、脏腑,以温阳散寒、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节气灸:立冬节气期间通过艾灸肾俞、太溪等穴位,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御寒养阳的目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治未病专栏 | 二十四节气之中医养生——小雪至,寒深雪初至,温润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