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曾国藩的两个弟弟考试失利,他是如何安慰的?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因为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悲伤,只有亲身经历过高考失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们,不妨看看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如何安慰自己弟弟的。在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曾国藩的四弟和六弟参加了秀才考试,但不幸再次落榜。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翰林院的一名从七品检讨,得知两个弟弟考试失利后,他特意于七月四日写信安慰他们。

作为一位理学家,曾国藩安慰人的方法也颇具特色,充满了深思熟虑的智慧。

考试失利的弟弟们

曾国藩的四弟是曾国潢,六弟是曾国华。曾国潢的学习天分较差,但他为人诚实、踏实,乐于为家人付出;而曾国华则文笔较好,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天分较诸弟更高”。曾国藩28岁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翰林,对弟弟们的激励作用非常大,大家都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像哥哥一样取得成就。然而,曾国藩的弟弟们并没有像他一样幸运,他们屡次参加考试,却屡屡落榜。

多次考试失败之后,曾国潢和曾国华显然感到十分沮丧,尤其是曾国华,甚至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绝望,开始对科举失去了信心。作为大哥,作为一个科举成功的人,曾国藩不忍心看到弟弟们痛苦和颓废,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安慰他们。

曾国藩如何安慰弟弟们

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在家书中是怎么写的:

“四弟、六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俗语云:‘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从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三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现任广西藩台。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阮芸台前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皆未取头场,即于其年入学中举,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巡抚。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曾国藩的理解、关心和鼓励。信中有两个核心意思:

一是考试只是一个过程,不必过于焦虑。

从曾国藩当时的生活轨迹来看,他在翰林院的工作主要是编写国史,平时也常常读书和写字。在翰林院,他首次接触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面对考试失利时“不动心”的想法,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在当时,科举考试是许多文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大家都非常看重。竞争极其激烈,很多人最终未能成功。

曾国藩在《曾国藩心学》中讲述了他学习王阳明心学的体会,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深入了解。而他的弟弟们并没有接触过这些思想,不能用王阳明“不动心”的方式来安慰他们,因此他告诉弟弟们“不要挂怀”,这其实是一种让他们放松心态的做法。

为了让弟弟们更加相信,他列举了许多“晚成”的例子,像邵丹畦、汪朗渠、阮芸台等人,都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他的目的是鼓励弟弟们重新振作,不要被一时的失败所困扰。

二是学识才是最重要的。

曾国藩提醒弟弟们,考试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学识出众。这里所说的“学识”不仅是指知识和文采,还包括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能力、生活能力等。他告诉弟弟们,“特患业之不精耳”,意思是说,只有学业不精进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作为一名在科举和官场上都经历过许多波折的成功者,曾国藩深知学识的重要性,但他也清楚,学识之外,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更为关键。尽管他早期进入翰林院后,因为没有足够的背景和资金支持,曾遭到排挤,官场上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从历史上权臣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一种新的权谋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他最终引起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注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曾国藩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考试,也不仅仅是学识,而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和生存能力。在《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一书中,有详细的讲解,感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了解。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他对弟弟们的关心和鼓励,也看到他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他们。遗憾的是,曾国藩的弟弟们并未能完全按照他的教诲去实践,最终在科举的道路上都未能成功。

曾国藩的经验告诉我们,考试并非唯一的出路,面对失败不必气馁。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最终的成功是值得期待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曾国藩的两个弟弟考试失利,他是如何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