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瑞马唑仑诱导与维持,术后第2天仍不醒,没有颅内病变——一例罕见术后长时间苏醒延迟病例

情境再现

男性,71岁,身高169.5 cm,体重71.5 kg,BMI 24.9 kg/m²。因前列腺癌行全麻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既往合并双侧肾上腺肿瘤(非功能性)、支气管哮喘、脂肪肝,肾功能不全(eGFR 49.3 ml/min/1.73 m²),肝功能正常。

麻醉管理麻醉诱导与维持:

麻醉药物使用瑞马唑仑、芬太尼、瑞芬太尼、术中使用罗库溴铵肌松。BIS监测维持在30–50之间。瑞马唑仑初始输注速度为1 mg/kg/h,后调整为0.25–0.6 mg/kg/h,总用量:346 mg, 芬太尼300μg,瑞芬太尼剂量:0.25–0.3 μg/kg/min。

苏醒情况:

  • 手术时间7小时35分钟,BIS值术前结束时为61

  • 自主呼吸在瑞马唑仑停药后1分钟恢复

  • 拔管时间:停药后23分钟

  • 拔管后患者无法遵嘱睁眼

  • 拔管后5分钟首次给予氟马西尼0.5 mg,短暂清醒13分钟后再次嗜睡

  • 第二次给予氟马西尼0.5 mg,清醒15分钟后再次嗜睡

  • 术后12小时第三次给予氟马西尼清醒30分钟再次嗜睡

  • 术后17小时可回忆出生日期

  • 术后第2天恢复意识,开始进食并下床活动

  • 术后第10天康复出院,行走自如

  • 辅助检查:

  • 头颅MRI未见异常

  • 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

案例总结

该病例提示瑞马唑仑虽然是超短效苯二氮䓬类麻醉药,但在临床中仍可能出现苏醒延迟与再镇静现象,尤其在老年患者、代谢异常或高敏感个体中更需警惕。

麻醉管理中应结合BIS监测、个体反应、药物代谢能力综合判断,避免单纯依赖监测指数或拮抗剂效果。该病例为罕见的瑞马唑仑麻醉后苏醒延迟超过24小时的个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Takemori et al. JA Clinical Reports (2022)8:8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瑞马唑仑诱导与维持,术后第2天仍不醒,没有颅内病变——一例罕见术后长时间苏醒延迟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