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血糖没超这个数,多半不用吃药,别自己吓唬自己!

清晨六点半,刘大爷照例挎上菜篮子去早市。自从三年前确诊糖尿病,他按照医嘱正常服药,生活也十分注意,因此他便成了社区里出了名的"自律模范":早餐只喝无糖豆浆配水煮菜,午餐是凉拌豆腐加半根黄瓜,晚餐常常是一碗清汤寡水的蔬菜汤。

邻居们总夸他"比医生还讲究",可最近几个月,刘大爷走路时总觉得脚下像踩着棉花,有次弯腰系鞋带竟眼前一黑栽倒在楼道里。

"当时浑身冒冷汗,手抖得连钥匙都拿不住。"回忆起晕倒那天的情形,刘大爷仍心有余悸。那天他像往常一样空腹测血糖,指针却定格在2.8mmol/L——这个数字比正常低血糖标准还低了一大截。

急诊室里,医生看着他的饮食记录直摇头:"主食摄入不足导致肝糖原储备亏空,夜间长时间空腹引发低血糖,这种情况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危险。"

01

糖尿病高发

当心拖出大病

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患者数量突破1.4亿,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人正在陷入的"现代生活陷阱"。

办公室久坐族日均步数不足2000步,外卖平台热销的盖浇饭油盐糖超标3倍,凌晨两点仍亮着的手机屏幕——当精制碳水成为餐桌主角,如一碗白米饭升糖指数达83,堪比直接饮用糖水,当市售酸奶含糖量普遍超过10g/100ml,当长期熬夜导致皮质醇水平飙升,糖尿病早已从"富贵病"演变为全民健康挑战。

这些生活细节累积的结果,首先体现在血糖值的剧烈波动上,当低于3.9mmol/L时可能诱发抽搐昏迷,高于16.7mmol/L则易引发酮症酸中毒。

更为棘手的是慢性损害,持续高血糖会像细沙般磨损视网膜血管,最终可能导致失明、侵蚀肾小球,逐步发展为尿毒症、腐蚀周围神经,造成难以愈合的糖尿病足。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是健康人群的2-4倍,这种心血管风险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2

得了糖尿病别慌

这些情况才需用药

当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很多患者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药控制血糖。其实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立即用药,这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如果血糖值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空腹血糖在 6.1~6.9mmol/L,或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11.0mmol/L,这个阶段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用药。

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很多人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甚至逆转糖尿病前期状态。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 30%-50%。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能达标。比如 2 型糖尿病患者,经过 3 个月的规范生活方式调整,糖化血红蛋白仍大于 7.0%,就需要药物介入了。

或者是患有糖尿病且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或已经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了控制病情发展,也需要积极用药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是否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少剂量,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绝不能自行买药服用或随意增减药量。

03

不靠药物

稳血糖的“三道防线”

对于很多糖尿病前期以及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通过非药物干预,有可能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甚至逆转

1.饮食是基础

减少精制谷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和添加糖的摄入,多选择全谷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杂豆类(如红豆、绿豆)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且热量低、升糖指数低。建议每天摄入 500 克左右的蔬菜,其中绿叶蔬菜应占一半以上。像菠菜、西兰花、芹菜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2.运动锻炼不可少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可以分成多次进行,比如每次 10 - 15 分钟,每天进行 3 - 5 次。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除了专门的运动时间,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减少久坐时间,多站立、多走动。比如步行上下楼梯、站立工作一会儿、做家务等。

3.睡眠管理很重要

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升高。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充足者高出 50% 以上。

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养成规律的生物钟。例如,晚上 10 点半左右上床睡觉,早上 6 点半左右起床。稳定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对血糖控制十分有利。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血糖没超这个数,多半不用吃药,别自己吓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