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就带你去打屁股针!”
这句威胁怕是每个80、90后都耳熟能详,堪称童年阴影。
一到注射室,针还没挨到屁股,就已吓得瑟瑟发抖。
但如今,医院里却鲜少见到打“屁股针”了,这背后有啥缘由呢?

一、为什么有的打胳膊,有的扎屁股?
我们小时候经常打的屁股针其实是肌肉注射的一种,不同部位的肌肉注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跟随小九一起来具体了解常用的几种注射方式。
1、皮内注射
就像在皮肤上“盖个薄印章”,一般做皮试时会采用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入靠近皮肤表面的位置。常用于过敏测试或打疫苗,如若出现过敏反应,很容易可以观察到。
2、皮下注射
可以理解为“在肉和皮肤中间打药”,药液会慢慢被毛细血管吸收,适合需要缓慢释放的药物,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就是皮下注射,这种方式较为简单,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也能轻松操作。

3、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静脉内,我们日常常见的打点滴就是这个方式。这种方式注射药物后,不容易被肝肾带了,会快速送往全身,起效时间很快。适合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比如退烧药、止痛药等。
4、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内,待药物溶解后进入血液,可在短时间内流向全身、病灶。在患者需要注射不宜静脉注射的药物时,往往会采用肌内注射。
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为“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因口服药需要通过胃肠道、肝肾代谢,虽说起效速度会慢一些,但安全性会更高。

二、为啥打屁股针那么疼?现在怎么没了?
打过屁股针的小伙伴们相信内心都有些许的阴影,极度抗拒打屁股针,为什么打屁股针会如此疼呢?
主要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早期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还是可重复利用的钝针头,这种针头扎起来会非常痛;
二是打屁股针时为了避开臀部厚厚的脂肪层,往往会扎得比较深,自然痛感也会更强烈;三是很多医护人员扎屁股针时会先进行抽吸,避免针头扎到血管,而这个操作也会引起明显的疼痛感。

除了疼痛外,还存在有一定的风险,如反复注射同一部位可能会导致肌肉处出现硬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臀肌挛缩、坐骨神经损伤。且注射的时候需要在一些不那么私密的公共注射室,隐私方面很没有保障。
虽说现在屁股针比较少见了,但也并非完全淘汰,如注射维生素D等脂溶性药物、黄体酮等油性注射剂以及无法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时,仍然需要臀部肌肉注射来完成。

三、打针时,针芯里的那块肉去哪里了?
还真有人为此进行过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类似物体体外试验,将针头扎入橡胶内,结果并未发现针芯内有橡胶组织。
但有人质疑这个做法得到的结论与人体实际情况不符,于是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五花肉代替人体实验,结果发现50ml/20ml的针头垂直扎入五花肉厚,可明显带出猪肉组织。
但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针头真空直径在0.45~0.7mm之间。这么细的针头扎入肌肉组织内,几乎不会有肉被带出。
而且针头注射时是以斜面结构刺入到皮肤内,皮肤纤维组织会从一边断裂弹回,并不是周围都断开。总而言之,就是打屁股针不会有肉被针头带出,无需担心。

“屁股针”现在的应用比我们小时候要少一些,但依旧有应用,必要打屁股针的时候一定不要过分抗拒,一切还是要遵医嘱进行。
参考资料:
[1] 《真的想问:小时候流行的“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科普中国2024-12-18
[2] 《小时候流行的屁股针,为啥现在很少了?》.丁香医生2022-07-26
[3] 《【科普】小时候常打的“屁股针”,为什么现在变少了?》.广东卫生信息2023-10-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