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护士长,我亲历了一名急性阑尾炎患儿从术后抗拒下床到主动配合的全程。急诊手术后第2天,这个10岁的女孩儿躺在病床上,被家人团团围住。
从家属宠溺的照料方式与日常对话中,我判断女孩儿自幼备受呵护,性格娇气。当护士告知术后需要下床活动以预防肠粘连时,她立刻哭闹不止,坚决抗拒。
为缓解她的恐惧,我来到女孩儿的床边蹲下与她平视,轻声问:“宝贝儿,现在伤口是不是还疼得厉害呀?”
女孩儿脸色苍白,皱着眉点头。
我接着说:“我知道你肯定特别难受,那你想不想早点儿出院回家找小伙伴呀?”女孩儿眼睛一亮,用力点头。
我耐心解释:“其实有办法能让你舒服些,下床活动能防止肠子粘连在一起,还能减轻伤口疼。要是实在忍不住,我们还能找医生阿姨开止疼药,好不好?”
女孩儿犹豫着问:“真的可以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我让医生给她开了止疼药。
然而,快下班时,我发现女孩儿药效发挥后仍然躺在床上玩手机。
我再次坐到女孩儿身边:“不是想早点儿回家吗?现在还疼吗?”
女孩儿小声说:“不疼了,但是我害怕……”
我握住女孩儿的手,引导她对比疼痛程度:“如果刚刚手术完没用药前的疼是10分,现在能打几分呢?”
女孩儿想了想:“大概4分吧!”
“那比之前缓解了一半呢!现在的疼能忍一忍吗?”女孩儿点头。
我继续解释:“虽然下床会有点儿疼,但是这样能防止肠子粘连。如果肠子粘连在一起,可能还得再做手术。你这么勇敢,一定能做到定时下床活动,对不对?”
女孩儿终于小声问:“活动好了,真的能早点儿回家吗?”
我笑着说:“当然啦,阿姨相信你!”
第二天交班时,我特意前往女孩儿的病房,发现病床上空无一人。走到走廊,我惊喜地看到女孩儿正由父母搀扶着慢慢活动。女孩儿的父亲推着输液架,母亲小心地掂着引流袋,女孩儿探着腰,每一步都透着努力。
我立刻竖起拇指:“哇,你太棒了!昨天跟你说的话,你都记在心里了!”
女孩儿有些害羞地笑了:“昨天,我试了试,虽然走几步就疼得受不了,但是想到能避免再做手术、早点儿回家,就又坚持了。”
我趁热打铁:“你还给其他小朋友做了榜样呢!昨天我跟病房里比你大的小哥哥讲,你特别疼还勇敢地下床活动,他今天也主动尝试了!”女孩儿眼睛发亮,脸上满是自豪。
此后,每次巡视病房,我总能看到女孩儿在走廊里活动的身影。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满脸痛苦,到后来步伐愈发自然、笑容逐渐浮现,她的变化肉眼可见。
“六一”儿童节前夕,在科室里,大家筹备活动、布置气球和背景板时,我遇到前来围观的女孩儿。我拿起小礼物:“提前送你一个好不好?”女孩儿却认真摇头:“我不要,我想明天做游戏时自己赢!”
我忍不住赞叹:“通过努力拿到的奖励,成就感会加倍,对不对?”她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
最终,女孩儿不仅积极参与了“六一”活动,在游戏中勇敢挑战、争取荣誉,最后顺利康复出院。这场从术后怕疼哭闹到主动成长的转变,不仅见证了女孩儿身体的痊愈,更彰显了叙事护理通过正向鼓励,唤醒患儿内在力量、重塑积极心态的独特价值。(作者供职于南阳市中心医院)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