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8月14日,顶级期刊 Circulation (循环)杂志发布了美国多个学会联合推出的成年人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管理指南,这个新版的指南中,对于高血压的诊断,测量,预防,风险评估以及生活干预,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虽然主要是针对美国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指南,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今天的这篇科普,就结合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的相关内容,为大家解读很多朋友关心的2个重要问题。
血压多高才算高血压?
这个问题本来很简单,但很多朋友还是总是会疑惑。我们在介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前,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目前已经有多项大型研究明确证实,血压高出正常范围,就会对血管健康和多个靶向器官健康带来风险,我们在了解判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前,首先应该明确血压的正常范围,在此次发布的高血压新指南中,明确血压的正常的高限应该是120/80mmHg。
新指南中明确指出,正常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收缩压在120mmHg到129mmHg,同时舒张压<80mmHg被定义为血压偏高;收缩压在130到139mmHg,舒张压在80到89mmHg,被定义为1期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被定义为2期高血压。
美国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指标降到了130/80mmHg的阈值,无疑是更加激进的,当然这个诊断标准也不是现在才更新的,早在前一版2017年的美国指南中就已经确认了这个高血压诊断阈值,如果对比140/90mmHg以上的传统诊断标准, 无疑将会有更多的人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
对于这样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实我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的重点是:对于血压升高的干预,我们应该更早,更严格。如果通过血压测量,发现收缩压已经超过120mmHg,就应该积极予以重视和干预,如果超过了130/80mmHg的水平,虽然不一定要吃药,但更要注意升高的血压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要更积极的加强干预控制,尽量减少血压升高带来的健康风险。
在此次发布的新指南中,还详细介绍了诊室测量血压,家庭自测血压以及日间血压、夜间血压、24小时血压监测下,高血压的不同判断标准。指南中提出的高血压判断标准,一般以两次或以上诊室测量的平均值为准。
相对于诊室测量血压的130/80mmHg,家庭自测血压的对应值同样也是130/80mmHg,日间血压测量的对应值也是130/80mmHg,夜间血压的对应值为110/65mmHg,24小时血压监测的对应值为125/75mmHg,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数值对应情况,通过家庭自测或其他血压测量方式判断自己是否有高血压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诊室测量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在血压升高的判断方面,其对应值并不一致,诊室测量血压140/90mmHg,对应的家庭在测量血压值为135/85mmHg,诊室测量160/100mmHg,对应家庭测量血压值为145/90mmHg,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应该是考虑了诊室测量时紧张情绪影响等因素。
指南指出,相比诊室测量血压,家庭自测血压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更能准确的反应血压升高情况,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预测价值。
血压高到多少,要吃降压药?
对于血压升高的问题,很多朋友也经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对于高血压,到底高到多少需要吃药呢?在此次的新指南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对于血压平均血压超过140/90mmHg以上的“2期高血压”患者,应该在做好生活干预的前提下,加用药物进行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血压超过130/80mmHg以上,但未达到2期高血压标准的患者,如果通过结合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超过7.5%的情况,同样也要在生活调理干预的基础上,积极使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对于血压超过130/80mmHg以上,但未达到2期高血压标准的患者,如果通过风险评估属于低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3到6个月的健康生活调理干预后,如果血压仍然无法降到130/80mmHg 以下,建议还是要服用降压药来加强血压控制。
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样,此次新指南中的降压药用药时机推荐,同样也是更加激进和严格的,但是对尽早控制好血压升高带来的健康风险来说,这样的推荐,也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在此次发布的新指南中,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更推荐使用新型的PREVENT评估方程来进行评估,该方程基于来自全美多个数据集的超过300万成年人数据开发验证,适用于30-79岁无已知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群。PREVENT计算器除了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是否吸烟以及降压降脂药使用情况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外,还更关注了慢性肾病对于心血管评估的重要性,不但要必选属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还可以可选输入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社会剥夺指数(SDI)以增强个性化评估。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以参考这样的风险评估方程,也可以使用我们针对我们中国人开发的China-PAR评估模型进行评估,该模型结合了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城市或农村),地域(北方或南方,以长江为界),腰围,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当前血压水平,是否服用降压药,是否患有糖尿病,现在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因素,也能够评估我们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情况。
对于血压控制的目标,新指南明确指出了130/80mmHg以下的控制阈值,除了需要接受机构护理、预期寿命有限以及孕期女性之外,其他人的血压控制目标,均应以此为控制目标。这样严格的控制目标,实际上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血压的管理,进一步降低血压升高带来的健康风险。
篇幅有限,今天就不展开多说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2025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025), Circ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