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我从温州医科大学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踏入护理行业,从临床到科研,从抗疫到科普,十二年的坚守让我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温暖的守护。
作者和患者合影
从细微处洞察需求,用专业守护患者健康
十二年来,我始终扎根眼科临床一线,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面对视力受损患者的特殊需求,我设计了大字版教育手册,录制了科普音频和视频,让健康宣教更易理解;开展术前手术场景模拟训练,帮助患者提前熟悉流程,减轻焦虑;我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为情绪低落的患者提供心理疏导,让他们身心同步康复。
记得有一次午间巡查,我发现一位肥胖的眼外伤患者鼾声异常,反复呼唤仅能短暂清醒。凭借经验,我判断他可能患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这种病症会极大增加麻醉风险。我立即联系医疗团队调整手术方案,最终确保患者安全完成手术并顺利康复。正是这样的细致观察和专业判断,让我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并多次获评医院“十佳护士”“文明服务之星”等荣誉。
作者(右)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分享
科研赋能,用创新优化护理实践
我始终相信,临床问题就是科研的起点。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我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论文16篇,参编著作5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1项成功转化。此外,我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分享经验,担任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和《当代护士》杂志审稿专家。
眼科日间手术取消率高是普遍难题,既影响医疗效率,又增加患者负担。为此,我和团队基于循证护理理念,优化了手术流程:
1.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手术安排效率;
2.制定标准化流程和明确的工作职责,确保护理质量;
3.开展多元化宣教,开发图文手册、视频等,方便患者学习;
4.提供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患者需求,提供“线上+线下”健康教育。
经过系统改进,手术取消率下降近60%,患者等待时间缩短2.5小时,满意度显著提升。这项成果也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为护生们上课
言传身教,培养新一代护理人才
作为临床带教老师,我注重用真实案例和互动教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情景模拟教学,让护生扮演标准化病人、家属、医生和护士角色,体验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应急处理流程;设计“蒙眼行走”游戏,让他们切身感受视障患者的不便,从而在护理中更自然地传递关怀。
除了技能传授,我更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新冠疫情防控期,我始终站在最前线。坚守医院防线,全程参与科室核酸采集工作。多次奔赴长沙市社区执行采样任务,并于2021年主动请战支援张家界。我会分享优秀前辈的事迹,比如在抗疫中挺身而出的护士,帮助护生树立职业认同感。我还利用休息时间指导护生优化简历、练习面试技巧,希望他们能顺利迈入职业生涯。
科普为民,让眼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预防胜于治疗”是我的信念。工作之余,我以第一作者在《人民日报》《生命时报》《大众卫生报》、健康中国、新湖南等媒体发表150余篇科普文章,制作6个科普视频,累计点击量超1000万。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宣讲时,我常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份初心,也让我的科普作品获得了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第一届湖南护理科学技术普及奖三等奖和2023年人民好医生·眼健康十佳科普作品等多项荣誉。并于今年4月,入选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健康与科普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十二年护理路,我始终以专业和温度践行南丁格尔精神。未来,我将继续守护患者的光明,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护师 李春燕